2016年6月,按照经开区“双进双提”工作安排,张善涛从区建设局被派驻到经开区大杨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平生第一次全天候、零距离接触农村基层工作,张善涛心里直发“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能否圆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能否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张善涛第一次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转眼,3年过去了,回想起同大杨庄村干部并肩作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以精准帮扶攻克贫穷之敌的一幕幕情景令人心潮澎湃。
改善基础设施,修好“脱贫”之路
大杨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贫困户大多属于特困人员、因病因残致贫人员,亟待重点帮扶、精准帮扶。在驻村第一天走访过程中,群众反映最多的还是基础设施问题,“村中只有一条水泥路贯穿南北,到了下雨天,部分路段便是大水坑”,“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为零”,“村大队部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每到夏季屋里经常有蝎子出没”。当张善涛了解到这些问题后,深知要想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要想富,先修路。想要拔掉穷根,首先就要将道路修好,让群众出行不再受阻。在统一村干部思想后,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村民意见,并成功申报大杨庄村道路改造工程。经过2个月的施工,修建道路1.2公里,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
出行问题解决后,又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各类扶贫和建设资金,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自来水取水点、路灯等,方便了群众生活;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增加了群众文化生活场地;建好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的看病就医。
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杨庄村原来“街道污水流、垃圾到处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漆漆”的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大杨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精心谋划产业项目,筑牢“脱贫”根基” 下村庄、上农户,强组织、建档卡,做调研、谋产业,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善涛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产业项目上。
张善涛积极向区领导和专家请教,经过村支部会讨论研究后,决定结合大杨庄村的现有产业优势,实施芦笋种植、苗木食用菌种植两个农业项目和永祥纺织、智联新能源两个资产收益项目。
通过产业项目带动,每个贫困户家庭都有3个产业项目帮带,平均每人收益在2500元以上。
芦笋种植项目是大杨庄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去年年初,张善涛从山东曹县请来芦笋技术人员,到地头给芦笋种植户讲解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今年芦笋将进入盛产期,并且价格稳中有升,每亩将有8000元的收入。看到种植户采摘芦笋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张善涛的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此外,大杨庄村还与市永祥纺织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协议,进一步点燃了大杨庄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希望。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脱贫力量
大杨庄村人口475户19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24人。作为大杨庄村第一书记,张善涛深感责任重大。在驻村期间,他走东家、串西家,与农民促膝谈心,同他们交朋友、找办法。张善涛深信,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用绣花功夫,精准量体裁衣,认真落实好每一项扶贫政策。渐渐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有事找书记”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而且是个能办实事、办好事的“第一书记”。
目标指引方向,实干创造未来。身为大杨庄村第一书记,张善涛牢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要求,始终把抓党建作为促脱贫谋发展的第一要务专心抓、持续抓。
他利用“三会一课”集中学习时间,给全村党员通报大杨庄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给大家讲解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同时,在大杨庄村开展“携手脱贫共奔小康”帮带活动,组成“1+3+1”帮带组,即“1个(政策上明白人)+3户(贫困户、边缘户、重点户)+1户(一般农户)”共建的帮带组,结成荣誉共同体,形成一户得荣誉、全组都光荣,一户出问题、全组有责任的共同体。建立“爱心超市”,对每月评选出来的红旗户、黄旗户予以一定数量的积分奖励,积分卡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物品。帮带活动的开展,使大杨庄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因为业绩突出,张善涛先后被评为“优秀扶贫业务标兵”、“最美扶贫人”(提名奖)、“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张善涛时时警醒自己:“荣誉是一种模范、一根标杆,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它时时鞭策着我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
从初来乍到的人生地不熟到现在的人人熟、路路通,张善涛把真情和汗水洒在了大杨庄村,用心、用情、用智投身于大杨庄村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经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