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6月22日 星期

老屋


郭秀珍(新乡市)

老屋不相见已卅年余了,可心里时不时地总会闪出有关它的故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地怀念,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不知何时涌入的记忆里。老屋藏着爸爸妈妈对我无尽的疼爱,藏着童年时代的温馨和幸福。

称它为老屋,实在是因为它太破旧了。只有墙基和撑起房梁的柱子用的是蓝色的砖,房檐下方用了几圈的砖瓦,其余墙面都是红土胶泥和着麦秸垛起来的。我不知道我的爷爷奶奶是否曾在这座房子里住过,这座老屋存在了多少年,反正从我出生到上学就一直住在这里。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堂屋,一共3间,我和姐姐住在西边的套间里,爸爸妈妈住东边上房一间,中间是待客的地方。说是待客,其实也很简陋,正堂中间放了一张八仙桌,桌子两边各摆一把柳圈椅。虽然放着柳圈椅,平时也是不怎么坐的,妇女小孩来串门,都是坐爸妈床上或小凳子上,只有大队干部或比较有威望的人来了才往柳圈椅上让。八仙桌南面靠西墙放了一张小四方桌和几把椅子,我们一家6口平时就围坐着吃饭。父亲没上过学,却是一位懂礼仪的人,要求我们兄妹4个都在家安安静静地吃饭,不让端着饭碗来回乱跑。老屋东南角垒着一个宽大的蓝砖煤火台,在我的记忆里和邻居家相比,应该是相当的讲究了,原因是妈妈身体不好,到了冬天要给她留出东边一半的位置来取暖,西边一半放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由于冬天生煤火取暖做饭,天长日久,整个房顶和墙壁上都被煤烟熏得黑乎乎的,即使过年时两个哥哥拿笤帚用心打扫房子,可也扫不出白白的墙壁来。以至于妈妈埋怨爸爸时总会说:“看看我和你住的小黑屋。”其实,在那个年代里,许多人家住的都是这样的小黑屋,村子里少有的几户较富裕的人家,住的是新翻盖的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的

新房,老人们叫它“里生外熟”。

就是这么一座又低又矮的土房子,却是我童年的天堂。每天吃过晚饭,申嫂就会带着小儿子强胜来我家玩,强胜有3个姐姐,他的爸妈东躲西藏地躲计划生育才生下了他,谐音就是强生。还有姐姐的一起做针线的同伴,每个人手里都有活儿,纳鞋底,做鞋帮,织手套,虽说是晚上,谁也不肯闲着。最吵的是我的小伙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言谈话语间,就会不知不觉地聊到西面墙上满满一墙的奖状,那些都是我和两个哥哥上学得来的,这时候爸爸脸上就会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喜悦,夸哥哥们上学争气,最后落在我身上,说小闺女超过两个哥哥。我们兄妹4人不仅上学用心,相互尊重爱护也是出了名的。那一年学校组织去大队开会,会议内容早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大队干部最后在高音喇叭里宣读“五好家庭”名单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到听到爸爸的名字时才如释重负。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有时候大人们也说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情。我家门里的一位爷爷去世了,爷爷只有3个闺女,于是几位姑姑找到我爸爸,说以后逢年过节要和我家走亲戚,把我们家当成娘家。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对爸妈为人的最高肯定了吧。父母的忠厚善良在我们那一道街是出了名的。2013年父亲去世时,他的老伙伴说:“老郭是刘庄街第一大好人哪!”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教师,颤颤巍巍地让人扶着还要给父亲送上纸钱。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屋早已不复存在,岁月的更迭,亦留不住双亲行走的脚步。老屋中的温情与关爱,却深深地刻进我童年的记忆,伴随我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让我自信,让我坚强,让我忠厚,让我善良。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