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任硌袁波李华梁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中国“两弹城”曾经很神秘。记者近日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被称为“精英门”的正大门上,“两弹城”三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往里走,一条条标语、一幅幅老照片,保存完好的大礼堂、将军楼、邓稼先旧居、战备防空洞遗址,让那段充满“硝烟”的红色岁月平添了几分厚重感。
“算盘、计算尺这些文物都是激励后人艰苦奋斗的好教材。我们让文物
‘回家’,让观众看到当年科研人员住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样的用具,了解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是怎样研制‘两弹’的,怎么样让中国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四川省梓潼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鲁蓉告诉记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目前存有2万多份图片资料、500多万字文字资料、3000余件实物。
在邓稼先塑像前,众多参观者敬献花篮、驻足。科研工作者彭强说:“邓稼先告别家人‘消失’28年,在极其恶劣和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搞科研,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0岁的傅依备院士说:“‘两弹一星’确确实实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很不具备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所以这个精神我觉得是很了不起,这对于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好。”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驻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
生命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中物院搬离中国“两弹城”已有二十多年,这里如今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在此工作的几代科研工作者已离去或逝去,但历史的天空将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新华社成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