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乡·经济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4月29日 星期

“要用真情为群众拔掉‘穷根’”
——记退役军人、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科科长樊光辉

本报记者孙保军郑广义

樊光辉,1972年出生,1990年3月入伍,历任班长、代理技师、特设师、团支部书记、航材股助理员,2002年3月,在公选中被破格提拔为航材股副股长并主持工作;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任航材股股长、党支部书记、装备处党委委员,管理使用过上亿元资金,所在单位经过各级审计定为全军“廉政示范单位”;在部队服役期间,参加过抗洪抢险救灾、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安全任务,多次受到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转业到市委党史研究室后因工作突出,先后被授予“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称号,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樊光辉,自部队转业到市委党史研究室之后,7年来,先后被派驻到封丘县应举镇毛寨村、延津县榆林乡夹堤村开展扶贫工作,每到一地,他都把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脱贫任务当成“硬骨头”,把实现群众脱贫致富视为一场“攻坚战”,始终保持着“军人决战岂止在疆场”的那种豪情与斗志,与贫困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为所驻村摆脱贫困作出了无私奉献。

精准扶贫 贵在真情

樊光辉曾经当过兵,军人出身的他对“精准”二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战场上不精准瞄准对手,不但耗费弹药,还会面临被敌人吃掉的危险。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助推精准脱贫,更需要一个个骁勇善战的“神枪手”。

对每一户贫困家庭的不同“病根”,樊光辉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进行“点穴式”帮扶,尽快见效。全村因病、因残、因学、因缺少技术和资金等致贫的100户困难家庭,成为工作队“挪穷窝”“摘穷帽”“点穴治病”的目标。

在他们的努力下,扶贫前泥泞不堪的村路,如今已变成宽阔的水泥路。近期,他还多次和新乡汽车运输公司洽谈,希望乡村公交尽快通到村里。那天夜里,他像往常一样摊开“民情日记”,记录下白天遇到的问题和感悟:“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返贫的首要症结,如何改善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是定点扶贫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樊光辉写的14本12万多字的“民情日记”里,“精准扶贫”是最多的“热词”。

7年来,樊光辉从当扶贫工作队队员到任驻村第一书记,他都牢牢记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代表着驻村工作队的形象。精准扶贫工作,贵在掏真心、用真情、动真劲儿,才能扶到点子上,帮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把脱贫任务完成好。

戎装已脱 疆场仍在

樊光辉曾经有过17年的军旅生涯,参加过江西九江抗洪、参加过中俄联合军演,执行过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安全的重要任务,并曾多次在部队立功受奖,转业到市委党史研究室以来,他始终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军人的本色和光荣传统不能变,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变,只有把精准扶贫当作第二种“疆场”,当作一场新的战役,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谱写出扶贫的新篇章。他曾3次被评为市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次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在驻村工作中3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市政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16年3月14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刊登了樊光辉的事迹;2016年7月30日,《新乡日报》第一版刊登他的事迹。

2012年,他在封丘县应举镇毛寨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帮助当地建设的78个无公害蔬菜大棚,每户获得政府补助5000元;协调水利部门铺设地灌水利工程,共投资40余万元;争取到爱心书屋等项目。正当他干得起劲儿时,组织又将他派到扶贫攻坚的第二个“战场”——延津县榆林乡夹堤村。

夹堤村位于新长南线北2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全村耕地面积7800余亩,有936户4300人,其中贫困户100户328人。

这个延津县的第二大村,和许多村庄一样,长期背负着农业发展缓慢的包袱,一再陷入积贫积弱的泥潭。

而实施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樊光辉把行李放进简陋的宿舍,就和队员走进农户,做好排查贫困户工作。

酷暑中,他们登门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每到一处,他们都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身体状况、家庭收支、子女教育等一些具体事项,给困难群众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贫困户家的墙上,那一张张红色的“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像驻村工作队员一颗颗火热的心。

党建引领 率先垂范

樊光辉在部队曾担任过党支部书记,深知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一个村庄贫困的最大症结。精准扶贫若不“扶”起村党组织对扶贫攻坚拔寨的必胜信心,一切都等于零。

为了以党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樊光辉与工作队成员多次召开村党支部会议、村委会议,就夹堤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民生、村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对夹堤村的基层组织“望闻问切”,认真“把脉”。

为了让夹堤村党支部和村“两委”成员学习了解新乡历史、了解新乡先进群体、学习先进英模事迹,鼓起他们带领全村群众扶贫开发、整体发展、增收致富的士气,他们向夹堤村党支部每位党员赠送了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史来贺》《中共新乡历史》等党史书籍各70多套。

为了点燃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樊光辉率先把组织关系转到夹堤村,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樊光辉常年吃住在村里,妻子的工作也很忙,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中午回到家不得不经常吃泡面,有时还会忍不住在微信里埋怨父亲,樊光辉只能回复道:“儿子受苦了,爸爸为民谋利,是要让更多的人幸福。”

几年前,樊光辉在安徽老家的母亲查出癌症,但自己身在扶贫一线很难抽出时间去探望和伺候,直到母亲病逝,也未能尽孝。

输血又造血给“鱼”又授“渔”

夹堤村的发展现状、村道路及卫

生所建设等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驻村工作队经过与市、县两级扶贫办协调,为该村修建了5米宽750米长的3条道路,总投资50余万元;为该村打机井15眼,解决了老百姓生产灌溉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联系省、市农科院,邀请专家多次为夹堤村举办蔬菜、花生等农作物种植专题讲座,并为该村花生种植进行选种改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夹堤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由原来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泥土路,变成了现在整洁宽敞的水泥路;原来家家饮用的是自打井水,现在户户通了自来水。村民的环境卫生、健康生活等意识逐步增强,脱贫增收信心倍增。

在扶贫工作中,樊光辉深深体会到,精准扶贫不仅要会“输血”更要会“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转变思想观念就是“授人以渔”的动力,要格外注重贫困群众的思想扶贫、精神扶贫和观念扶贫。

夹堤村村民焦广海是市领导刘森分包的贫困户。老人已年过七旬,他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过村党支部副书记。多年来,因给车祸患下失忆症的儿子治病,他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焦广海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孙子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却面临辍学境地。经过刘森协调,市盛景国际民族学校负责人免费接收了两个孩子,长期为其提供寄宿式学习环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樊光辉,考虑的是如何让焦广海及其家人尽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当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每一项精准脱贫任务都是“硬骨头”,樊光辉坚信,只要保持军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豪情锐气,只要有不怕苦不言败的斗志和勇气,就一定能为百姓铲除贫困之敌。就如他的名字那样,扶贫工作要无愧于心、无愧于党,一定做出“光辉”业绩。7年扶贫路,樊光辉带领他的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真情和亲情为群众拔掉“穷根”,使所在贫困村整村脱贫。此举,被市委授予“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他的团队同时也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