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的
在刚刚过去的假期,各大旅游景区又迎来了游客高峰,与此同时,景区管控不文明游览行为的压力也明显增大。
据报道,北京市市属公园正在研究制定“游园黑名单”制度,今后将对多次劝阻无效、破坏文物等行为较为恶劣的游客,采取一定的游园限制措施。
一些游客之所以胆敢逾越文明底线,与实施相关行为的代价过低有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景区看到不文明现象,以现场阻止和批评教育为主,即便执法部门介入,往往也停留于小额度的罚款。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引导,更需要约束。让潜在的不文明游客感到“肉痛”,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开展不文明游览行为治理的应有指向。
实施“游园黑名单”制度,利用“人脸识别”等技防手段,对多次劝阻无效、破坏文物等行为较为恶劣的不文明游客,采取游园限制措施,无疑能对不文明游客产生有力的规训效果。相比简单地罚款、批评教育,“游园黑名单”能够让不文明游客感受到长期后果,从而在内心进行反省,自觉向文明靠拢。
为推动“黑名单”制度走向完善,需要进一步厘清进入“黑名单”的条件及后果,不让“黑名单”变成口头上的警告。此外,还要明确“黑名单”的执行期限,既让不文明游客付出足够的代价,也为真正悔改者提供新的机会。除此之外,景区、交通、酒店等相关机构也要针对“黑名单”制定配套办法,让“黑名单”充分发挥威力。
建立“黑名单”制度,其意义在于用持续性的约束替代短期的惩戒,而它的真正目的也并不在于惩戒,而在于通过威慑和约束,在社会大众中培养起自觉的文明旅游习惯。无论如何,让每一个游客开开心心出游,让宝贵的旅游资源完完整整地流传下去,是开展旅游综合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