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优玲张超邰思聪
——推动老城整体保护,让更多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老旧厂房“变身”创新园区,让产业更有竞争力;
——积极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
连日调研中,记者发现正处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北京有一个特别的“三老”现象,透视“三老”现象,人们不难看出,人民的获得感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老城保护与更新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拆除私搭乱建,不允许车辆随意出入……在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片区的椿树街道,琉璃巷、西南园胡同、铁鸟胡同等7条胡同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约1公里长的胡同慢行系统,人们在这里能感受胡同的宁静,品味街巷的“老北京味”。
胡同慢行系统,折射出过去5年里北京城市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老城不再拆,加强整体保护……
整治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环境;编制中轴线保护规划;扎实推进钟鼓楼周边疏解整治等30余项重点项目……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出台。
花红柳绿,鱼翔浅底。恢复历史风貌的前门三里河游人如织。
成百上千条背街小巷环境获得整治提升;许多胡同的架空线入地,还一片澄净的天空;基本便民网点建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老城的细微变化。
老旧厂房改造让城市更有活力
位于朝阳区双桥地区的E9区创新工场原来是双桥乳品厂,如今,曾经用于牛奶加工的“管”和“罐”——经过再创造,成为室外各种创意景观。E9区创新工场瞄准文化科技双向融合产业定位,致力于成为文化科技企业聚集区,一期项目已入驻科创企业80余家。
北京鲸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做数据可视化的科技互动创意公司,把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进行3D扫描并绘图,游客可以触屏旋转360度全视角欣赏。
“去年公司搬到E9区创新工场,这里很适合做科技与创意融合的产品研发。”鲸世科技总经理杨利堃说。
从798、郎园到莱锦、铜牛,近年来,仅在北京朝阳区,就有60余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改造建筑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在全北京,已腾退老旧厂房超过242个,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养老体系创新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龄人口是我们的财富。每逝世一位老人,我们就失去了一座‘图书馆’。”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摸索城市发展的养老“新经”。
2015年,北京市率先立法通过《北京
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成为全国第一个关于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地方法规。
北京致力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即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区、街、居”4个层级的责任体系,让养老服务走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
这一细节耐人寻味:2018年,按照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北京市民政局应在城乡社区建设150个养老服务驿站,而去年北京实际建成并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82家,超额完成任务,累计建成运营养老服务驿站超过680家。
在怀柔区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北沟村,每天中午和晚上,村里4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在“北沟村幸福晚年驿站”就餐。
“村里有了老年人‘小饭桌’,我们每天吃饭再不用愁了。”72岁的李德福说。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三老”现象,只是一个缩影——
试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12345热线实现接诉即办,去年受理群众来电580多万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据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