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2月19日 星期

“福星”吴新德:教着顺口溜农民增了收


□本报记者 丁艳冰

“啥时候为花生种子去壳?棉衣不脱,种子不剥”“啥时候收玉米能增产?玉米裤儿黄了、干了……”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辈子跟农民、跟庄稼打交道,吴新德清楚用什么方式教授技术农民最能接受。他用毕生所学和实践经验,总结成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指导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80岁的吴新德至今还离不开庄稼地,20年前他从延津县农业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并没有像很多老年人那样健身旅游享受晚年生活,而是一年中有200多天都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播种施肥收获。

春节前,吴新德受邀到延津县王楼镇、石婆固镇、魏邱乡等27个村为贫困户讲课。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了解的少。怎么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吴新德有一套自己的经验,那就是老土话和顺口溜。“就是把复杂的专业词语变简单,把‘洋词’、新词口语化,让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吴新德笑着说。

东史庄村一名贫困户种植花生,产量总是不高。在询问了他的情况后,吴新德心里有了数。他告诉该贫困户只需要记住“棉衣不脱、种子不剥”这句话就行。吴新德说,许多农民在种植花生前一两个月就早早把花生种子的外壳

给剥了。因为天气冷,花生胚芽受冻又受潮,带病入土后长出的苗又黄又瘦,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有的农民看到这种情况又是施肥又是打药,既浪费钱效果还不好。现在只要记住,什么时候天气暖和到棉衣能脱下来,再给花生种子去壳,这样不仅出苗好,产量也高。

看到农民提前抢收玉米,吴新德非常着急。他估算过,玉米晚收几天,每亩能增产100斤至200斤。但很多农民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收割玉米是最合适的。吴新德告诉他们,什么时候玉米皮变黄变干,摸着松松虚虚的,就可以收了。“用土话说就是‘玉米裤儿黄了、干了、发宣(音)了’。”

几十年来,吴新德用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验,帮助解决了无数农民种植过程中的难题。不少经他指导的农民都说,老吴是咱的“福星”,种地听他的准没错。

从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吴新德就立志,自己要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近60年来,吴新德的足迹走遍了延津县的300多个村子。退休后,吴新德担任县扶贫办开展农村扶贫培训工作的主讲师,带领县老科协科普宣讲团,一个村子一个村子为农民做讲座、放投影、发资料,甚至一对一地指导农民种植技术。听说吴新德要到村里办讲座,群众就会争先恐后赶来听课。

几年来,吴新德在县里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指导农民应用小麦节水、玉米晚收、小麦适时晚播、西红柿授粉、智能控释肥、环保喷洒农药等技术。

由于吴新德懂技术,在群众中影响力大,不少经销商都想让他推销农资,当代言人,吴新德都断然拒绝。“我要是为了钱去给农民推销产品,那农民受到损失谁来负责?好的产品不用给一分钱我也会推广,不好的产品就是给再多钱也别想让我推销。”

延津县老科协会长苏全义说,吴新德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只要农民或者合作社遇到问题,他一叫就到,并且都是无偿服务。被他拒之门外的经销商数不胜数,这也是他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原因。除了老科协,现在,县农业局、扶贫办等许多部门都聘请他为农民授课讲解。

延津县老科协秘书长张绍诗还记得,几年前吴新德下乡讲课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摔成脑震荡、锁骨骨折,躺在床上十多天不能翻身。伤痛稍微减轻后,他躺着对农户咨询农业技术的33个未接电话一一作了答复。当得知

位庄村一个农户的大棚番茄苗出现异常情况,想请他前去指导时,他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家里人看到格外着急,吴新德却说:“咱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一年的生活就指望这些大棚收成,咱咋能眼看着他们受损失呢?”当缠着绷带的吴新德出现在蔬菜大棚里时,这个求助的菜农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现在,吴新德帮助延津县李元志等6家农户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同国内多家制药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使全体社员收入成倍增长,该社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社。

尽管已经80岁高龄,但吴新德的精气神儿让他看起来格外年轻。为了更好服务“三农”,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直到现在,他还总往县图书馆跑,还自费订了《河南科技报》《山东科技知识》《中国农资报》《中国蔬菜》等,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吴新德用这句诗自勉,他希望趁自己现在还能做点事情,去帮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