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与病魔抗争的“河南省十大爱心记者”候选人、新乡日报社记者魏涛
一年前罹患重病,他直面厄运,笑对人生;一年后他人在北京,虽抱病在床,却难舍初心——
□本报记者张海平文/图
2月5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围炉团圆,欢声笑语。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医院,新乡日报社记者魏涛正卧身病榻(如图)。家中10岁的大儿子平平和两岁的小儿子安安缠着妈妈找爸爸,无奈的妈妈打开手机,让孩子向爸爸视频拜年。因为化疗,魏涛头发已完全脱落,这让儿子大吃一惊,无法接受。平平问道:“爸爸,你为什么剃了光头?”魏涛笑着说:“光头很帅哟。”“爸爸,打针疼不疼?”“一点儿都不疼,爸爸不在家,你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弟弟。”平平说:“爸爸真勇敢,你胜利的手势真帅,我们在家给你加油!”
此情此景,让一旁的妻子泪如泉涌。记者魏涛倒下了。他患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大病——纵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魔降临得如此突然,让这个家就像天塌了一样。一名风华正茂、生龙活虎、酷爱体育运动的骨干记者,怎会遭此不幸,一病不起了呢!
魏涛今年才39岁。39岁,一个正值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对一心扑在新闻事业、却罹患重病的魏涛来说,是事业和人生的双重挫折。这些年,他从一个农家子弟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铁肩担负社会责任和传递正能量的优秀记者,一路坎坷,一路奋进。昔者不易,来者可追,正当意气风发的魏涛准备撸起袖子和同事谋划,用新闻助力新乡的创新发展时,病魔却不期而至。
铁肩担责 不负春光不负君
15年前,满面春风、朝气四溢的魏涛来到报社,从《新乡日报·晨刊》记者部到《平原晚报》记者部,再到《新乡日报》群工
部、《新乡日报》记者部,他以扎实犀利的文风和一丝不苟的作风,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广泛赞许。在工作中,因为意气相投,很多同事成了他无话不谈的挚友。他的勤奋、他的执着、他的铁肩担责、他的仗义助人,给报社编采同仁和他帮助过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风光,做监督性采访时,人身受到威胁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夏天,魏涛接到读者来电,举报有一家非法炼油的小厂污染环境,他向值班领导汇报后和同事前去调查。采访结束离开时,他们遭到这家小厂老板和一群不明身份人员的围追堵截,魏涛和同事临危不惧,几经周折才得以安全脱身。稿子见诸报端不久,这家小厂被依法关停。
“记者是无冕之王,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关注天下新闻。匆忙的脚步不是在采访,就是奔波在采访的路上,疲倦的身影常常陪伴漫天星光……”这是社会上对记者的赞许;“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记者永远无悔的追求。2008年11月初,天降大雪,道路结冰,魏涛和同事接到采访任务,乘车冒雪上了107国道。他们的车刚上107国道,就被一辆大货车撞上,幸亏对方司机猛打方向盘躲避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险情过后,他依然和同事继续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后来每每谈起此事,他和同事都后怕不已。2016年,新乡遭遇百年不遇的“7·9”暴雨,报社派出多路记者采访新乡各界抗洪救灾的事迹,魏涛家中地下室也被淹,他顾不上转移地下室的物品,冒雨赶到单位接受采访任务。辉县市一家景区有几十名游客因为山洪爆发被困,魏涛和同事立即驱车50多公里赶到事
发地点,他一边冒雨采访在现场救援的消防官兵,一边用相机记录遇险游客被救的镜头。回到单位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现场新闻,受到市委宣传部和报社领导的高度赞扬。因为淋了几个小时的大雨,魏涛患上重感冒,但他依然坚守在采访第一线。
因为有爱,社会更和谐;因为有情,人生更出彩。近年来,魏涛采写的大量消息、通讯等新闻稿件中,有十余篇先后荣获赵超构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河南省地市报新闻奖,把新乡各界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到了省内外。2008年,魏涛荣获“河南省十大爱心记者”候选人荣誉称号。
厄运突降 病榻犹怀新闻梦
2018年2月份,新乡处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魏涛原本平静的生活。当年2月底,正在工作的魏涛突感胸口憋闷,经检查发现胸部有巨大的异常肿块影,随后赶往北京301医院就诊,被确诊为纵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家人、单位领导及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完成了8个疗程的化疗,25次的放疗,纵膈肿瘤明显缩小。渴望回到新闻战线上继续战斗的魏涛欣喜不已,本以为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他和单位的兄弟还商量,说过完年要重回工作岗位。离开熟悉的报社和心爱的采访太久,他的知心同事、他的新闻事业令他牵挂不已。
身体状况逐步好转,魏涛满心欢喜,准备回到报社工作,然而情况突变。今年1月5日中午,魏涛在家突然晕倒,家人马上打120急救电话把他送到市中心医院紧急救治。经核磁扫描发现,他脑部有明显异常,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确诊为淋巴瘤转移到中枢系统,再次入院治疗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魏涛和妻子都是上班族,父母均在老家务农,均已年逾花甲,大儿子平平正上小学4年级,小儿子安安仅有两岁多一点儿。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一筹莫展,陷入巨大困境。
虽然命运多舛,但从不向困难低头的魏涛,在病床上依然笑对人生,对自己的身体和未来充满自信。他经常对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说,自己的病情如果稳定了,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他想尽快回到报社工作,和大家一起采访和写稿件、一起谋划未来,一起勾勒人生。
乐于助人 一路春风一路歌
春节刚过,曾经在报社工作过的户志强来找记者,说他刚到北京看过魏涛。记者有些愕然。户志强说:“魏涛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我得去看看他。”那是2011年深冬的一天,户志强出差外地,其妻在老
家照顾患病住院的老人,正上初中的儿子一个人在新乡市区的家中。深夜10时许,正在单位加班写稿子的魏涛接到了户志强爱人打来的电话。她焦急地说:“魏涛,你侄子一个人在家肚子疼得厉害,我跟你强哥都不在家,你能不能去看一下?”魏涛马上打车赶到户志强的家中,发现孩子在床上疼得翻来滚去,立即背上孩子冲出家门,送到附近的一家医院治疗。医生说孩子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晚来一会儿就危险了。
2018年1月份,新乡日报社总编室编辑李云伟因病去世,魏涛和同事从医院到单位,跑医院手续、联系车辆、安抚李云伟的家人,连续十多天奔波、操劳,从不言苦累。
熟悉魏涛的人都知道,坚守原则、坦然面对、热心助人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魏涛在上学期间乐于助人的事迹,同学和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学同学王林说,魏涛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有一次,同寝室一名同学的父亲生病,那段时间魏涛只要没课就去医院照顾同学的父亲,半个月时间从未间断,还经常趁周末到同学家里看望。不管身边哪个同学有了困难,只要开口,魏涛总会拿出自己仅有的生活费给予帮助。
新闻记者是一个弘扬积极向上精神的职业,更是一个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使者。魏涛在工作之余总是默默地帮助,他在采访中曾经遇到的,那些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2008年,魏涛在采访中得知获嘉县一名80多岁的周姓老太太家中生活贫困,是村里的低保户,因为患有偏瘫无法行走,买不起轮椅。采访结束回到新乡后,他马上联系到市残联,和市残联工作人员一道,把轮椅送到老人的家中。老太太颤巍巍地拉着魏涛的手说:“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还能不能走出房间啊!”单位领导和同事说:“魏涛是一名勇于担当的好记者,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他曾经帮助过的一名老人说:“魏涛记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这个春节,儿子平平对来家中的亲戚朋友说:“我们第一次过了一个爸爸不在身边的年。爸爸是个经常帮助别人的好记者,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未出土时即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博爱县是魏涛的家乡,是一个历史上盛产竹子的豫北小城,魏涛生于斯,长于斯,钻天竹的坚韧、太行山的雄浑、黄土地的厚重,滋养了他工作认真、遇事不馁、待人宽厚、乐于助人的淳美性格。
不问岭南风云变,此心安处是吾乡。魏涛,一名新闻路上笔耕不辍的记者,虽然身卧病榻,却依然相信,自己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一定能够重回家乡,重回报社,实现难舍的新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