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月28日 星期

吕荣辉:创业在农村,带富家乡人


□本报记者 丁艳冰

无论身在天涯海角,心里割舍不下的是家乡;若一日家乡有召唤,必第一时间回还。在繁华大都市和并不富裕的家乡之间,吕荣辉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家乡是割舍不掉的情结,他愿意为了改变家乡面貌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1月26日,在原阳县靳堂乡赵厂村村边的田野里,一个个结实的塑料大棚整整齐齐,29岁的吕荣辉正在大棚里忙碌。再过十几天,他就要在撒下种子,等夏天就能收获到自己专门培育的各种蔬菜和瓜果了。原阳县邮政局驻赵厂村第一书记吴培忠说,吕荣辉的大棚是他自己设计自己亲自带头建的,比别家的都结实得多;他培育的葡萄,格外鲜甜,不愧是农学专业的大学生。

因为眷恋这块并不肥沃但滋养了他的沙土地,吕荣辉把5个高考志愿全部填写成农学院校。2010年,20岁的他如愿被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大一同学聚会,当大家都意气风发地想象和规划自己的将来时,唯有他说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回到黄河岸边那个小村庄?听到这句话,那些准备考研、出国以及准备去北上广深发展的同学笑了。

“我们辛辛苦苦寒窗数年,不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抱负?”面对同学的疑惑,吕荣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家乡现在还是比较贫穷落后,一路走来各种艰难别人可能无法体会。如果有朝一日他有能力,那么,他最想改变家乡的命运。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外打工谋生,选择的也是涉农企业。

由于母亲常年多病,花去家中积蓄,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年初,吴培忠和村干部多次到吕荣辉家讲解扶贫政策,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珍也和吕荣辉联系,介绍家乡的惠农政策,希望他能回乡创业,脱贫致富。于是,吕荣辉辞掉了工作,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回村后,他根据村内情况和自己专业特长,牵头注册成立了原阳县裕明农牧专业合作社,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葡萄种植,后来又申请注册了“臻源农家”系列商标。

吴培忠说,吕荣辉的合作社目前长期用工12人,其中,贫困户5户6人、短期工15人,实现长期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短期工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为了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吕荣辉在葡萄种植过程中都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为的就是将来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有更好的发展。

之所以怀着这样感恩之心,吕荣辉说

因为太多的人给了他太多的感动。合作社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很多,2018年,县领导多次到合作社现场办公,为他解决难题。县、乡两级共青团委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乡里的主要领导也多次到现场指导支招,并帮助他成功申报并办理县农林畜牧局果树栽培奖补项目3万元,快速申请贴息贷款5万元,并办理创业开业补贴。2018年秋,吕荣辉的合作社扩大了种植规模。

经过这两年多的打拼,吕荣辉的合作社与设施大棚逐渐步入正轨。吕荣辉算了算,大棚内种植的优质葡萄2019年夏季每亩保守可产1500公斤,年毛收入可达60余万元,纯收入40万元左右。设施农业大棚年可实现纯利润14万元左右,预计可安置长期工贫困户30人、短期工20余人,实现增收30余万元。

光荣脱贫并帮扶乡亲们致富的吕荣辉被评为全市的脱贫光荣户。

春天就要到了,赵厂村的田野里孕育着勃勃生机。谈起2019年的计划,吕荣

辉胸有成竹:一是围绕葡萄种植和设施农业大棚,做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安装投用,提高科技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二是利用自己所学,采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把果蔬等农副产品由量增转变为质增,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的生产模式示范点;三是自己做精做优后,引导周边农户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共同分享现代生产模式带来的高收益,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有信心,将我们村的农业由单一性的粮食生产转变为粮食、特色果蔬等协同生产,使群众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能够得到较大提高,把我们的合作社打造成我县乃至周边区域的典范。”提起未来,吕荣辉的眼睛里都是满满的希望。

据悉,原阳县以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转移就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为抓手,突出就近就地就业、返乡创业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主渠道,成效明显,2018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力转移就业3129人。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