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首个水稻优质品种迎丰收——
今年的新米添了好品种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军旗)“综合长势和收割情况,这一片水稻平均亩产预计能达到650公斤!”11月5日,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望着刚刚收割的金色稻谷,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吴振邦黝黑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吴振邦是菜吴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原阳县旺盛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今年种了600亩水稻。“老吴,县里新研发了一个水稻新品种,头一年推广交给你咋样?用多少种子就给多少!”去年6月,在一次下乡送科普活动中,原阳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书旸对吴振邦说。
“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好种子才能打出好粮食。”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吴振邦急不可耐。没两天,400公斤种子就送到了家门口。
新品种名为“原稻26”,父本为“津稻107”,母本系“原旱稻3”,由原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科研团队进行上万组实验而定向选育的。2024年,该品种成功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吮吸着母亲河的“乳汁”,原阳大米有着“中国第一米”之誉。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为17万亩,核心产区集中在太平镇、大宾镇、路寨镇、齐街镇、葛埠口乡等多个乡镇。“之前,这里种植的水稻,大多是从县域外引进的品种。”原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感慨,“原稻26”的诞生,填补了原阳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空白,真正让原阳大米有了“本土芯”。
从灵感迸发到成功育种,这一路并非坦途。20多人的科研团队,有专攻遗传育种的,有搞土肥的,有从事农技的,有从事抗逆性病虫害防治的,大伙儿顶烈日、冒酷暑、迎风雨,历经了整整14个春秋。“选育之后,还要经过三年的区域试验、二年的生产示范,才能通过审定。”张宝光说,在2023年河南省沿黄夏粳稻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亩产653公斤,今年虽受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示范田平均亩产仍为630.5公斤。
种子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吴振邦试种了100亩“原稻26”,又在稻田里养泥鳅、罗非鱼,以求水稻水产互促共生,一田多用、一地双收。“这个品种分蘖力很强,茎秆粗壮,穗大,抗病性好。”他弯腰抓起一把稻谷,剥去谷壳,轻轻吹了一下,只见米粒颗粒饱满,形状圆润。
接着,吴振邦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这一大片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新稻加工后,按70%的精米率计算,平均一亩能出米900斤左右,一斤能卖十几块钱。刨去土地流转费、生产加工等各项成本,一亩地至少也得收入6000多元。再算上泥鳅、罗非鱼的收入,来回一减一增,一亩水稻净落7000多元钱!“谁说种地不挣钱?关键要找对路子。”吴振邦笑言,“等新米一下来,这第一碗米饭,得让育种人先尝尝。”
对于“原稻26”的未来,刘书旸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期待着,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未来3年,“原稻26”实现推广面积达10万亩,通过订单农业、品质提升、品牌溢价,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元到500元,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深秋的阳光洒在黄河北岸,履带式收割机继续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里,收获着一季的饱满,稻农们正忙碌地操控着无人机播撒小麦,进行着一场丰收与耕耘的接力。大河边的四季,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总有新的欢歌在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