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之地”累土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长垣市探索基层治理路径走笔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做好基层工作既要靠创新路径,还要靠务实重干。一天天去做,一步步去行,一件件去干,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担任蒲邑宰,三年内使当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孔子闻讯后专程考察,在蒲邑境内、城内及衙门三处分别发出“善哉由也”的赞叹,史称“三称其善”。近年来,长垣市在基层治理方面,逐渐探索出强壮基层组织、基层共治共享、有效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秋时节,记者在长垣城乡看到,“三善之地”正悄然发生着从“管”到“治”、由“被动”到“主动”的深刻转变。
强基层组织 创出新局面
11月1日,周六。长垣市南蒲街道甄庄村党群服务广场上,73名身穿迷彩服的村民站立整齐,在口令中完成一个个标准动作。
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兵连指导员甄国平一身迷彩装,站在队伍最前列,做动作一丝不苟。1个小时后,甄国平讲评后,“迷彩服”散入到村庄各家各户。
“每周六早上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训练,确保思想不松懈、动作不走形、服务不忘本。”甄国平声音洪亮。当过兵、上过班、经过商,甄国平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得到上级认可,听从南蒲街道党工委的召唤,回村当选为村“两委”负责人,重新组建了村民兵连,在疫情防控、洪水抢险、隐患排除、环境整治、弱势群体帮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日为兵,终身是兵。甄国平带领村民兵连积极发挥“宣传员、排头兵、战斗队”作用,建立“村党支部—民兵连—农户”三级联动机制,学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甄庄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先进村、文明村。
“走,到村连部看看。”村连部独占一个院落,训练、抢险等物品摆放有序。上周,新乡军分区组织全市武装部的官兵200多人前来参观,对此赞不绝口。
甄国平上任7年来,个人和甄庄村先后获得河南省“民兵预备役先进个人”“省级五星党支部”“省级基层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与甄国平一样,孟岗镇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鹏远在岗位上同样干得有声有色。
“今天做的啥菜?”“有鸡有鱼有牛肉,6个菜,最后上碗大烩菜。”记者赶得巧,碰上吴寨村每月一次的免费聚餐,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欢聚一堂。
吴寨村设立行政村时间短,根基浅,基础弱。2018年之前,村“两委”不健全,没有办公地点,谁当村干部,电脑、电视、空调就搬到谁家,家就是办公地点。
“马蹄历块且徐行,鹏背负天终远到。”面对基础薄弱的现实,吴鹏远不等不靠,发挥经商时的认真劲,出资在村内外先后安装了100多个摄像头和200余盏路灯。随后,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23万元,盖起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楼。
村民逐渐认可了吴鹏远。他再接再厉,修建了广场、游园,铺设了下水管道,硬化了整村道路,美化了墙体屋檐,吴寨村被直接评定为星级示范村。吴鹏远利用人脉资源,鼓励更多的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员回家乡投资,目前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200万元。
为提升村干部素质,长垣市建立了结对帮扶、动态调整和备用结合机制,采用县级示范培训、乡镇全面轮训、岗位历练等方式,确保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达到最优。
面对面交心 做事群众定
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重在共建共治共享。群众参与进来,面对面交流、谈话、交心,事情进展才能顺利。
长垣市蒲北街道高寨村村委会东侧是一条小河渠,80多岁的老党员高朝林空闲时喜欢到这里观看自由自在的小鱼,时不时地抛撒鱼食,鱼儿争先恐后地聚拢在一起。
“是我建议在小河里养鱼的,村‘两委’听进去、改得快!”老人一脸自豪。
高寨村每周五有个“小板凳座谈会”,不拘形式和地点,村民搬着小板凳随意坐,有意见尽管提。会后研究:干,立马做;不干,当面解释原因。
小河渠以前水藻铺满水面,散发出阵阵臭味。在“小板凳座谈会”上,高朝林建议整治河道,投放些观赏鱼。村“两委”研究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如今,到小河渠边赏鱼成了村民新的休闲方式。
高寨村“两委”成员高守法介绍,“小板凳座谈会”不设议题,不限发言时间,“面对面”沟通,啥事都可以说。意见建议来自群众,干部做事没有阻力。
走进蒲西街道卫华社区,处处绿树成荫,景观植物错落有致,广场清新宜人,车辆停放有序。
“小区有了新面貌,这都是‘红色议事厅’带来的变化!”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郑丹说。
在党建引领下,社区于2021年在亿隆小区、银河君庭小区成立“红色议事厅”,成为破解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党群服务中心“红色议事厅”内,街道负责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代表、楼栋长、居民代表坐一起,敞开心扉说事,说了算,定了干。
郑丹介绍,亿隆小区原本有一个停车棚,长时间风吹日晒,钢架锈蚀掉渣,顶棚破损透光。居民群策群力,最终决定对钢架进行焊接,顶棚更换,物业先垫付费用,后期有收益再归还。
“红色议事厅”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引导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构建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治理体系。
从“小板凳座谈会”到“红色议事厅”,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基层事务共建共治共享,取得了良好成果。
服务全方位 和谐你我他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蒲西街道向阳社区工作人员张海枝和李丹一直牵挂着小区88岁居民李奇香老两口,有时间就登门看望。这一次,她们带来了一张老人前几天参加活动时画的一幅画,李丹进门一声“奶奶”让人心暖。
“这些小姑娘可照顾我们了,外出活动搀扶着,在家经常来看望,给她们切瓜也不吃。”李奇香一脸慈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向阳社区成立了“幸福向阳老来乐”志愿服务队,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暖心、贴心、细心的服务。
民生之要,系于一餐。芦岗乡西陈村的群众大食堂同样受到村民的欢迎。一名70多岁的老人笑眯眯前来就餐:“一天三餐只要6元钱,吃得舒心。”
吃得好,休息得也好。距食堂不远是村里整修好200多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个床位整洁有序。老年人闷了看电视,热了开空调,闲了打打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入住。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向阳社区培育专业社工6名,发展志愿者1003人,开发“长者关怀”“纷社团”“健康小站”等系列服务项目26个,开设国学班、书法班等公益课程10余项,成立党员联户“帮帮团”,一对一帮扶44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幸福向阳老来乐”志愿服务项目还荣获河南省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
行走“三善之地”,基层治理的新探索激活了基层活力,也让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