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抢救超重重症外伤患者过程曲折

市二院7名医护人员多次联手为患者翻身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近日,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与重症团队协同作战,成功打响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一名36岁生命垂危的重型外伤患者,在该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与精细化照护下,历经多轮生死考验后转危为安,目前已顺利转入普通病房,稳步开启康复进程。

  该患者因严重外伤被紧急送入市二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入院时,患者已陷入深度昏迷,外耳道及鼻腔大量出血,血压骤降至70/40mmHg,处于重度休克状态,生命体征濒临衰竭。急诊CT检查结果显示:其伤情复杂危重,不仅存在右侧额颞部颅板下血肿、颅内积气、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眶内积气等严重颅脑损伤,还合并两肺渗出性病变、多发肋骨骨折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诊疗难度极大。

  “患者虽年轻,但病情危急,每一秒都在与死神竞速,任何环节的偏差都可能错失生机。”市二院神经外科主任易振恒表示。

  面对凶险病情与家属焦灼的神情,医疗团队迅速启动急救预案,一方面紧急实施补液、扩容、抗休克等抢救措施,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另一方面耐心与家属沟通病情,以专业诊疗判断与真诚态度赢得信任,同步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与护理方案。

  10月4日,患者病情突发恶化,出现肺不张、肺水增多症状,即便呼吸机给氧浓度调至100%,血氧饱和度仍一度跌至70%,凶险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再度拉响生命警报。

  市二院第一时间启动MDT多学科会诊机制,专家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患者已身处生死边缘,生存希望渺茫,建议采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但考虑到ECMO治疗费用较高,易振恒与主管医生刘军杰多次与家属深度沟通,在全面权衡治疗风险与获益后,决定挑战更具难度的替代方案——俯卧位通气治疗。

  对于体重近100公斤、伴有多发肋骨骨折,且气管插管处持续渗出血性分泌物的患者而言,实施俯卧位通气堪称“高难度攻坚”。体位翻转不仅操作繁琐费力,更伴随管路移位、病情加剧等多重护理风险。

  “只要有一线生机,就绝不轻言放弃!”市二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李家华带领护理骨干主动担当,先细致评估患者身体耐受度与皮肤状态,制定周密护理计划。每次翻身时,7名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小心翼翼托举患者身躯,精准调整体位角度,全程紧盯各类管路通畅情况,确保操作安全无误。最终,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长达4天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单次最长时长达到16小时。

  令人振奋的是,在精细化照护下,患者全身未出现任何压力性损伤(褥疮),治疗更取得决定性成效——氧合状况显著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被成功纠正,生命体征逐步趋于平稳,这场与死神的博弈迎来关键转折。

  历经重症监护团队不分昼夜的坚守与救治,患者终于成功闯过“鬼门关”。目前已顺利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神志清晰,可按指令完成肢体动作。看到亲人重获新生,家属难掩激动之情,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再三致谢,言语间满是感激。

  从命悬一线到生机重现,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市二院医护人员精湛医术的硬核支撑,是面对危重症敢于担当的医者勇气,是团队协作、永不言弃的职业坚守,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体现。

  易振恒表示,神经外科团队将持续以专业技术与暖心服务,为患者后续康复全程保驾护航,助力其早日回归家庭、重新开始正常生活。

(李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