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见证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讲述人: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传承人 张同瑞


开栏的话

  当金色秋阳又一次洒满丰收大地,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6华诞。本报于今日起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我的故事》专栏,和读者一起聆听新时代记录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绿水青山守护者、乡村振兴带头人、科技创新攀登者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感知时代之变、新乡之变,在共鸣中汲取力量,在感动中坚定前行,共同领略中原大地、牧野故土日新月异的壮丽发展画卷。

  我今年73岁,这辈子最熟悉的就是手里的这把刻刀。从八九岁看着大人们雕版印画,到如今满头白发坐在传习所里教授徒弟,60多年的光阴都融在梨木板上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刻痕里。

  我常跟来参观的年轻人说,我们小杨庄的年画刻的不只是画,更是咱老百姓的日子。明朝末年从山西迁到获嘉的先人,把这门手艺带到这片土地上。我的岳父蓝永秀是蓝家流派的传人,我成了他的女婿,也接过这分沉甸甸的传承。

  木版年画这门手艺在我们村从未断过传承,老祖宗的手艺保留下来。2011年,省里来人,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年画入选了。第二年,冯骥才先生来到我们这个小村庄,摸着那些老版连连称赞,并题了“古艺新花”四个大字。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守护的不是一门过时的手艺,而是国家的文化宝贝。

  好政策一项接着一项。2014年,上级拨了25万元专项资金,在我家门外建起非遗传习所,来参观学习的年轻人一拨接一拨。市文化馆的同志经常带着学生来我们村体验木版年画,我儿子儿媳也从外地回来了,说现在政策好,在家做年画也能有出息。

  

  最让我感慨的是创作环境的变化。过去用土颜料,现在用上了国画颜料,画出来的色彩更鲜亮持久。我不光刻传统的神仙题材,还刻了《北京冬奥》《中国梦》这类新题材作品。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创新,我说年画就像庄稼,要顺应节气才能生长。现在的年画,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根,也要开出新时代的花。

  如今我每天在传习所里守护着仅存的30多块清代老版,给来访的年轻人演示怎么选梨木、怎么拓稿、怎么上色。看着那些年轻人眼睛里闪动的光,我就想起自己11岁初学时的模样。很庆幸,是这个好时代重新点燃了这门老手艺的生命力。

  从田间地头到非遗殿堂,从小作坊到传习所,我这几十年的刻刀生涯,刻下的不仅是年画,更是时代的年轮。现在村里的路修宽了,楼房盖起来了,来学习年画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我相信,只要这“沙沙”的刻木声还在小杨庄响起,小杨庄的年画就能一直传下去,为一年又一年的团圆喜庆,添上我们这方水土独有的色彩。这门手艺,连同它承载的祝福和记忆,一定会在这新时代里,活色生香地传承下去。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曙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