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台天平倾患者 耿耿初心映彩霞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市二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闫吉霞


图为闫吉霞在为患者测量血压

□刘萍 郭明青 李振根 文/图

  36年砥砺奋进,36年初心如磐。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闫吉霞,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中已铿锵走过36年。36年来,她心中的天平,始终向患者、向救死扶伤的使命与“健康新乡”建设事业倾斜。

  在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专家、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岗位上,她常年在射线辐射下为患者开展介入治疗,让心中的天平托举起患者岌岌可危的生命。

  在心血管内科高级专家、市二院副院长的岗位上,她不辱大会主席使命,领衔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会议“新乡市心血管重症及介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行了11届。她以风雨兼程的付出,将天平向增加全市心血管内科医师交流切磋机会、提高市二院心血管学科品牌影响力倾斜。

  担任市二院院长后,她将天平向加强医院精益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倾斜,立志带领医院为“健康新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科班出身善打硬仗

  8月20日凌晨,睡梦中的闫吉霞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是辉县市三交口卫生院院长张记龙打来的。三交口卫生院接诊了一位6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需市二院支援。

  电话瞬间驱散了闫吉霞的睡意,她简短问明患者症状后,一边与张记龙商量患者转运至市二院前的保命临时处置方案,一边制订“卫生院的急救车送患者往新乡疾驰、市二院的急救车往辉县市三交口方向接应”的方案。放下电话,闫吉霞立即通知市二院急救车火速出发,并启动胸痛中心急救预案。在市二院和三交口卫生院的接力救治下,患者很快被成功植入心脏支架,转危为安。

  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以来,闫吉霞参与、指挥过无数次重症心血管患者“抢救”硬仗,8月20日凌晨这场由电话铃声开启的救援,只是她职业生涯中的寻常一幕。

  1989年,闫吉霞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被分配至市二院心血管内科,至今从未离开。为精进医术,她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心血管临床及心脏介入技术,还通过学术会议、专题培训等渠道持续“充电”。

  学以致用酬初心,大医精诚接地气。

36年来,闫吉霞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梗、高血压病、心肌病、顽固性心衰、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先天性心脏病、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治,熟练开展冠脉支架介入术、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手术。凭借精湛的医术,她缓解了无数胸痛患者的痛苦,挽救了众多重症心血管患者的生命。

不惧辐射患者至上

  北宋词人秦观在《蝶恋花》中以“玉指纤纤,捻唾撩云鬓”描绘女子用纤纤玉指拨弄云鬓的动作,展现出女子对自身容貌的关注和爱护。而闫吉霞为了钟爱的救死扶伤事业,甘愿让自己的纤手、秀发受损,甚至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诊疗已成为挽救重症心血管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需在X射线影像引导下进行,尽管医生在做介入手术时会使用防辐射装备,但防辐射装备并不能完全屏蔽射线,所以长期频繁开展介入治疗,必然会对医生健康造成由内而外的影响。

  明知辐射危害,闫吉霞却始终选择“迎着辐射上”。她平均每年领衔开展介入手术200多例,刚40岁那年,手上便开始出现放射斑,后来又开始出现大把脱发的情况。为此,她忍痛将心爱的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辐射还曾多次使她的白细胞数量降至常人的一半,免疫能力明显下降,感冒咳嗽成了“常客”。同事们都劝她减少介入治疗工作量,她却坚定地说:“只要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再大的付出都值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闫吉霞的率先垂范下,市二院心血管介入团队医护人员的心中,仿佛也都装着一个天平:一头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另一头是辐射对身体的伤害。而大家始终坚信,用自己的付出托举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值得且欣慰。

  仁心仁术,敬畏生命。

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房颤、心衰入院时已陷入昏迷、出现抽搐,书面病危通知下了多次。

  当患者家属准备放弃治疗,要将老人送回老家准备后事时,强烈的责任感促使闫吉霞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她说:“只要老人还有一分生命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抢救。”

  最终,经过她和团队的精心治疗,老人成功从死亡边缘被拉回。病情稳定后的老人得知自己被救治的经过时,感动得潸然泪下,出院时执意要认闫吉霞做干女儿,逢人便说是闫吉霞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还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微创手术前,女孩的家人悄悄将2000元现金送到闫吉霞办公室。礼金实在推不掉,闫吉霞便在为女孩实施心脏介入封堵术前,悄悄用这笔钱为女孩缴了住院费。

  肩头总挑千斤担,事业家庭两难全。闫吉霞以医院为家,日常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常常顾不上照顾年迈的父母,就连孩子高考前也没能好好陪伴;父亲因结肠癌手术那天,她正在手术室为一位急性心梗患者植入心脏支架。

甘为人梯培才育才

  如今的市二院,每年开展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造影近2000例,其中急诊PCI180余例;医院胸痛中心和心血管内科病区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为“健康新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闫吉霞担任市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胸痛中心主任期间,撑起了医院心血管学科的“半边天”。在创建胸痛中心那段时间,她身先士卒,吃住在医院,坚守在急诊科、导管室、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最终,市二院胸痛中心于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同年通过省级胸痛中心认定,在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救治方面走在我市前列。

  多年来,闫吉霞在心血管疾病学科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推动医疗实践向理论升华——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论著1部;获省级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6项;参与国家级及“九五”科技公关项目2项。

  在“科技兴院”的征程中,闫吉霞始终不忘培养新人,甘为人梯。她以“师带徒”的方式悉心指导年轻医师,积极推荐他们外出进修学习,为医院心血管学科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如今的市二院心血管内科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设有两个住院病区,拥有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中青年医师已能独立完成各类介入手术。

  一花独放不是春,上挂下联春意浓。

闫吉霞还积极推动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建立“心电一张网”,与数十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通急性胸痛患者“一键启动救治绿色通道”,为我市胸痛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她推动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大一附院、301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省胸科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来院坐诊、讲学、开展手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率先垂范敢于担当

  2015年,闫吉霞走上领导岗位后,除负责心血管内科工作外,还分管医院医学装备部、大内科、内镜中心等部门。在她的带领下,各项分管工作均高标准达标,亮点纷呈。

  2021年7月,新乡遭遇特大暴雨期间,她坚守在医院,与同事们共同努力,确保了医院大型设备完好无损、医患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冲在防疫一线,加班加点保障医院安全。她带领医学装备部全体人员连年无休,高效保障了防疫设备、耗材及防护物品的供应。疫情严峻时期,她吃住在医院,除临床工作外,还在急诊科、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缓冲病房之间来回奔波,协调工作、协助制定防控规则、优化诊疗流程,最终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

  2024年,闫吉霞在全市著名心血管专家、时任院长王志方的领导下,牵头举办了由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与市二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心脏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参加,共同探讨心脏重症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同年,她还牵头举办第八届中原精准心血管病论坛、(国I类)项目基层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诊疗新进展研讨会暨新乡市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年会,汇聚了36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心血管病领域新进展和学术热点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为市二院乃至我市心血管病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由于德艺双馨,闫吉霞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学会担任20多项学术职务,还受聘为省三级医院评审专家、市医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健康保健协会副会长及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

  2025年,闫吉霞出任市二院院长。职位变了,但她“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工作作风从未改变:查房、坐诊、下基层义诊的队伍中,依然有她的身影;各级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她依然积极参加;在提升医院精益化管理、加强学科品牌建设、提高社会效益等工作中,她依然高屋建瓴地指导、脚踏实地地参与;为落实医院党委制定的积极争创三甲医院的目标,她更是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投入了大量精力。

  清代学者纪晓岚曾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我们有理由相信,闫吉霞必将带领市二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在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医院早日迈入三甲医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