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岐黄路 大医精诚写担当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市中医院原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张勇


图为张勇为患者诊治。市中医院提供

□刘萍 李振根

  9月2日晚上7时,市中医院新门诊综合楼二楼心内科第五诊室依旧灯火通明。市中医院原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张勇为当天的第56名患者开完药方,耐心交代完煎药、服药注意事项后,患者心满意足地致谢离开。此时窗外早已华灯齐放,张勇才有时间向5公里外的家里打去电话,因为老伴还在等他回家吃晚饭。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早已在张勇心里扎下深深的根。在岗时,他为工作朝乾夕惕,是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楷模;2021年办理退休手续后,他仍坚持坐诊。每次接诊完拿到号的患者,他还会为远道而来没拿到号的患者加班加点把脉开方,他不忍心让路远的患者白跑一趟。他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准时下过班。

  退休后,他每年接诊患者超过一万名。

  张勇是市中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师承豫北名医郑焕章先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

  他曾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先后荣获“新乡市中医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新乡市百名优秀医师”“河南省继承型中医人才”等称号;被聘为河南省中医药学科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曾担任河南省中医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理事、新乡市中医学会理事。

  他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造诣很深;在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内科疑难杂症,亚健康调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勇是市中医院的元老级人物。

  市中医院1981年5月开诊,而张勇早在1981年3月就到该院筹备组报到上班,全程参与了医院筹建。

  回首往事,张勇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师从德艺双馨的郑焕章先生,这份师承让他终身受益;二是参与医院艰苦的创业磨砺,这段经历让他即便后来面对再难的工作,也始终坚守为患者无私奉献的初心。

  为筹建市中医院,市卫生局从市内其他医院抽调了郑焕章、张瑞甫两位全市著名中医,到院坐诊并带教7名徒弟。

  这7名徒弟都是科班出身的应届医学生,其中郑焕章带教3名,张勇便是他的学生之一。在郑焕章的言传身教下,张勇不仅夯实了中医专业基础,更奠定了“大医精诚”的职业基石。

  市中医院刚开诊时,全院仅有20多位医务工作者,窗户尚未安装玻璃,中草药则存放在一个个黑陶瓷罐中。尽管条件简陋,但因有知名中医坐诊,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张勇和几名年轻医师始终跟随老师学医、坐诊,态度认真勤奋,不仅诊治了无数疑难重症患者,更深得老师真传,在临床实践中打下了坚实基础。

  名师出高徒。从初出茅庐的“小张医生”,到成长为主任中医师、医院副院长,张勇走过了一条漫漫“精诚行医”路。他凭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熟读钻研,加上郑焕章老师手把手传授的临床经验,最终一步步在诊疗实践中成长起来。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在砥砺奋进的从医征程中,张勇治好的疑难杂症患者越来越多,找他看病的患者每天络绎不绝,他也逐渐成为市中医院响当当的“医疗品牌”之一。

  2021年,张勇办理退休手续后,多家民营医疗机构高薪聘请他加盟,他一律婉言谢绝。

  张勇说:“中医院为我搭起了登高望远的成长阶梯,郑焕章等中医老前辈引领我一步步领悟岐黄之术的真谛,同事们与我有同舟共济之谊,患者对我有高度信任之情。我的根、我的情、我的事业,都深深扎在中医院。这辈子,我都要为中医院发光发热,助推医院一步步走向辉煌。”四

  张勇精诚行医40多年,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却从未与患者发生过纠纷,关键就在于他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对所有患者的“望、闻、问、切”都一丝不苟,还善于与患者换位思考,力求让所有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他深耕中医领域,同时将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张勇,坐诊时从不给自己留上卫生间的时间,为做到这一点,他上班期间几乎不喝水,也不查看手机微信,始终将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患者。五

  张勇既“德馨于行”,又“技精于勤”。

  68岁的陈先生,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但其身体条件又不适合放心脏支架。

  陈先生慕名找到张勇后,张勇为他制订了适合的治疗方案。经过4个月的调理,陈先生的心脏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

  张勇不仅帮助陈先生走出绝境,还助力市内某小区的王先生挺过了肺癌化疗难关。王先生确诊肺癌晚期,经过几个疗程的放化疗后,严重的副作用让他吃不下饭、睡不成觉,连走路都非常困难。身心遭受巨大打击的他,精神几近崩溃。

  王先生被家人搀扶着走进张勇的诊室后,张勇先是用自己经手的康复病例为他提振精神,随后又以中药汤剂为他补正气、调肠胃。很快,王先生便恢复了规律进食,战胜病魔的信心也愈发坚定。

  到了第二个星期,王先生已能独自走进张勇的诊室就诊。经过几个疗程的调理,王先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剩余的化疗疗程,身体也逐渐康复。

  王先生特意托家人为张勇送上一面鲜红的锦旗,锦旗上“医德高尚、尽职尽责”八个金色大字,既是他真情的流露,更是他对张勇“以命相托”的信任写照。

  每天一走进诊室,张勇便从头忙到尾,认真诊治被病痛和焦虑折磨的患者。高强度的工作,常常让他身体疲惫、体力透支,但患者或家属一句句真诚的“谢谢”、一个个舒展的笑容,或者一面面鲜红的锦旗,都能瞬间驱散他所有的疲惫。

  来自患者的认可,无关名利,却让张勇真切感受到了职业的价值——这份付出不仅治愈了患者的病痛,更温暖了患者的心灵。

  如今年逾九旬的张奶奶,几十年来始终将张勇视作最信赖的医生,不仅自己生病找他诊治,家里其他人生病,也都会专程找他看诊。

  尽管近几年张奶奶腿脚不便,但每隔一段时间,她仍会坚持到市中医院与张勇见一面。若是看到张勇忙着接诊、无暇多谈,她就聊上几句家常,随后便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开。张奶奶不仅为张勇送过锦旗,还时常将自己制作的得意立体剪贴画送给他。这些剪贴画形态各异,有持桃的老寿星,有骑鲤鱼的萌娃,还有以蘑菇为伞的兔子,分别寓意着“寿比南山”“年年有余”“生活幸福”。

  看着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与爱戴从未随时光流转而褪色,反倒如窖藏老酒般,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香醇醇厚,张勇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份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成了张勇坚持退而不休、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