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献血的几大认知误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挽救患者生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每一位健康公民奉献社会、拯救生命、传递爱心的崇高善举。

  经过梳理,笔者聚焦当下网络热度较高的几大误区,为读者解释科学的真谛。

  误区一:献血会危害身体健康

正确认知:科学献血并不会危害身体健康。

  健康成年人的血液占体重的7%—8%。正常献血后,体内储存于肝、脾等内脏里的血液会逐渐释放到外周,1天—2天血容量即可恢复,7天—10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恢复至献血前水平,丢失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补充,献血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更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误区二:献血会影响生育能力

正确认知:献血与生育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献血不会影响男性的精子质量和女性的生育能力。相反,适量献血还有助于促进造血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为未来的生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献血会感染疾病

正确认知:目前正规血液中心、血站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采购耗材,采血点的采血相关耗材全部是一次性无菌耗材。检验和采血人员均经专业培训及考核合格后上岗,采血过程各环节都经过严格消毒,采血时采取“一人一码一针一血袋”的方式采集,不存在一针多用的情况,因此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误区四:献血会老得快

正确认知:献血不仅不会加快衰老,相反,坚持适量献血更有助于保持年轻态。

  这是因为献血可以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并刺激人体造血系统,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不断增加血液中“年轻”红细胞的比例;同时,体内产生的“年轻”白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病毒能力,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