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屯字的村名和军兵屯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长垣老城周围,分布了很多带屯字的村名。东有牛屯、赵屯、罗镇屯、五里屯,南有樊屯,西北有米屯、荆岗屯、曹屯、侯屯、张屯、徐屯、段屯、大屯、太子屯等,均分布在长垣老城周围5千米之内。这些带屯字的村名,原来都和明初军兵屯田有关。这些村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军队垦荒自俸和第一批山西移民的故事。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由于兵燹、灾荒、疾疫和蒙古人建牧场,以及驱赶汉人等原因,人们死的死、逃的逃,已是十不剩一。元朝灭亡时,这里已是人烟断绝、一片荒凉。明朝建立的时候,这一带缺少村民,无了人气,成方成块的肥田沃土无人耕种,呈现出一派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
明洪武二年(1369年),长垣县治所从县东北旧城迁到这里。初迁来时,城周没有人家,地无人种,税收无粮。地方官员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廷,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弥补战争创伤,增加国库,就想出了“军队就地屯田垦荒自俸的办法”:诏令各州、府、县驻军,一律就近垦荒屯田,保证自给,就带筹皇粮。
朝廷诏令一下,各地纷纷依令而行。驻扎在长垣县的军队,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三人一组、五人一班,掀起了在县城周边屯田的运动。为了不走过场,各班组都在屯田处建了住所。这军兵屯田,多为自养,一年下来,就大见成效,军兵都自俸有余。
朱元璋看到这中原大地是种粮养人的好地方,又广纳群谏,采纳了从山区向平原移民的方略。
移民一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穷家难舍,故土难移。据说山西洪洞县第一批移民,官府是费了心思的,并用了强制手段。起初,官府到各村动员移民,大多数人和动员者玩起了捉迷藏,动员者费了很大劲儿,却收效甚微。洪洞县官府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一个游戏,宣扬说几月几日那天,站在县府老槐树下的,可以不移民。和官府捉迷藏者,见到告示,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这件事儿,纷纷如期来到了老槐树下,并演绎了一场争抢拥抱大槐树的风波。官府见游戏成功,立即让官兵以维持秩序为名,将体格健壮的中青年男子,五人一组、十人一班,将双手反绑了起来,并将这些人的右脚小趾甲,剪成了两瓣,以作印证。大槐树成了移民集合点,大槐树下的人,都成了移民对象。至今,中原地区不少地方还流传着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右脚小趾甲有两个脚趾甲,便成了移民的印记。
组织者以游戏的办法,很快组织起第一批移民。为了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官府还采取由公差押送的办法。移民在途中吃饭、睡觉都不能解绳子,只有大便、小便时才能将绳子解开,称这叫“解手”。就这样,“解手”就成了整个民族的一个记忆,也成了人们大便、小便的代名词。长垣一带,在20世纪初期,还有人“背膀手”的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农村男性老人走到街上,还习惯将双臂背在身后,说是移民路上双手被反绑形成的习惯。
这押差的分到长垣的第一批移民,都被官府安置在了军屯之所,使他们有吃、有住、有监护,一下子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同时,他们在这里又看到了一个比山区广阔优美的环境,看到了一望无垠的肥田沃土,看到丰富的水源和平坦的大道,看到了幸福的希望。一段时间后,军兵归队,这屯田之所,就成了移民的家园,有家眷的接来了家眷,无家眷的就在屯田之所娶妻成家,军屯之所,成了他们的生活福地。他们便将移民途中的见闻以及移民后的生活情况,说给儿孙及亲朋,使后来的移民都成了自愿的移民,成了移民的召唤者。
他们为了不忘这军屯之所,有特征的,就以特征冠屯字命名村名,无特征的,就以姓氏冠屯字命名村名。
(地名故事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