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监督”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老师,他们组地上有纸屑。”早上刚到班,A同学就举着记分册走到我面前。我望着他涨红的脸,想起昨天“垃圾不落地”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们听到“互相监督”时亮晶晶的眼神。

  第一节课间,走廊里突然爆发争执。B同学攥着皱巴巴的扣分单冲进办公室:“老师,我也要举报。A同学他们小组有人把牛奶盒藏在柜子缝里。”话音未落,教室方向又传来此起彼伏的“这里还有碎纸片”“他们故意踢垃圾到我们组”的喊声。

  我突然意识到,学生们在追逐分数时,早已忘记了活动的本意,还造成了同学关系的紧张。

  “如果举报不再扣分呢?”思虑后我在草稿纸上写出新的规则:被举报小组若能在课间主动清理,就不扣分;而举报人所在小组因为帮助维护环境,依然能加分。

  第二天,我们召开了临时班会,会上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班内是否因为举报变得更加洁净?“没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二、举报的本意是什么?“让环境变得更洁净。”有同学支支吾吾低声说。我接着说:“可见,变洁净的方式并不是举报,而是真真切切的行动;为了鼓励大家继续监督,我把公约稍作了调整。”然后我把新规则写在黑板上。

  公约调整后,记分册上依然有加分记录,但更多时候,学生们会蹲下身捡起不属于自己责任区的纸片。有天跑操结束,我看见B同学轻轻碰了碰A同学的胳膊:“你鞋带开了”,并顺手捡起了对方身后飘落的糖纸。

  公约的小调整其实是我制定规则时从随意性到科学性的思维大转变。初期单纯依靠监督扣分的随意性机制,虽激发监督热情,却将学生推向恶性竞争,使班级陷入“道德表演”的囚徒困境。调整后的规则通过“责任豁免”与“正向激励”的双轨设计,将环境维护从零和人性博弈转化为共同建设,暗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自律阶段”的形成规律。未来带班我将继续深化贯彻“过程性评价机制”,设置试行期并设置观察员记录行为数据,每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调整细则,使规则始终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保持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育人进阶。

  (新乡市太行中学 段博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