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两忠烈 兄弟皆英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海玲 文/图
7月2日,市民白振东将三份委任状、两张照片、一份毕业证捐赠给市档案馆(如图)。这些已经陈旧泛黄却又无比珍贵的史料,将被妥善保存,以另外一种呈现方式,供后人了解历史。
委任状和照片的主人都是伍吉辰,毕业证的主人是伍吉辰的爱人。“我父亲曾经和我岳父伍吉辰在老市委大院里一块儿共事,我本人没有见过我的岳父,关于很多他的事情,我都是听我父亲和爱人说的。我岳父在世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很幸运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很遗憾,岳父56岁时就因病去世,没能看到如今这盛世华年。”白振东谈及伍吉辰,说到动情处一度哽咽,让记者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
伍吉辰原名智玉新,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元氏县,年幼父母双亡,受哥哥智玉振参加革命影响,于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伍吉辰短暂的一生中,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政治教员(时任支队长为赵基梅)、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指导员、山西省壶关县政府督学、冀鲁豫抗战中学教员、冀鲁豫保安局秘书、太行专暑督学、太行五联中教导主任、平原省新乡中学校长、河南省新乡市第一高中校长、新乡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新乡市委文教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新乡市视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3年评行政十三级,享受地专级待遇。
伍吉辰因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积劳成疾,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终因疾病医治无效,于1966年12月27日不幸去世。
之所以化名伍吉辰,是因为这背后充满了对抗战胜利的美好期许。伍即参加革命队伍,吉辰即良辰吉日,伍吉辰意为加入革命队伍之时为良辰吉日。
在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无数无名英雄像伍吉辰一样,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驰骋疆场、勇猛杀敌、为国捐躯,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白振东对记者说,父亲生前对伍吉辰评价非常高,说他人品非常好,对党十分忠诚,而且多才多艺,为人却谦逊低调。父亲每每与伍吉辰闲谈,想听听他“吹嘘”自己的赫赫战功时,伍吉辰常常是摆摆手,“战争年代,大家都是英雄。”
然而,那段难忘岁月岂能湮没于尘埃?
在赵基梅游击支队时,伍吉辰和战友转战太行山区,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配合当地中共党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壮大抗日武装。伍吉辰为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大批革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5月,伍吉辰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了解放汤阴、围攻安阳的豫北战役,活捉了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因在此战役中战功显赫,荣立一等功。
他的哥哥智玉振是一名烈士,于1931年参加革命,是当时石家庄一带有名的革命者,并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很有名的绰号——“飞毛腿”。不幸的是,1943年前后,智玉振被日本鬼子活捉并活埋,尸骨无从找寻,仅留有一个名字“长眠”在河北省元氏县烈士陵园。
新乡和平解放后,师范院校毕业的伍吉辰成为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创始人之一,而后又为新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市委老干部局研究室主任张红旗如此评价伍吉辰:伍吉辰同志是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其革命经历与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本色,留下的这些红色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