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福将”尚振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讲到动情处,尚振国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马力 摄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赵改荣

  盛夏时节,烈日灼灼。在新乡市牧野区卫北街道锦沧文华小区,有一位老人年近百岁,脸庞清瘦、精神矍铄,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眼前这位老人叫尚振国,穿着整齐,胸前挂满纪念章。

  “就是为了救国嘛!”问起当年参军的缘由,尚振国的回答毫不含糊,并现场用毛笔写下“打日本救中国”6个大字。

  望着泛黄的照片,听着老人的讲述,一位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浮现眼前。

打日本救中国

  1929年,尚振国出生于辉县市高庄乡北新庄村,父亲尚成功是一名教书先生,在当时的区政府管理财务并负责征粮记账。当时担任游击队队长的郭兴曾是尚成功的学生。1943年,尚成功找到郭兴,希望让尚振国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在尚成功的一再要求下,郭兴只好答应了老师,把尚振国留在了身边。对侵略者的痛恨和保家卫国的热血,使14岁的尚振国立下誓言:“打日本救中国。”

  小小年纪穿上军装冲锋陷阵,烽火中淬炼锋刃。尚振国年纪虽小,但他机智勇敢、果断聪明,迅速成长,越来越有打仗的章法。郭兴便把侦察敌情的任务交给了他。

  有一次,郭兴带领队员准备偷袭敌人的一个据点,此时爬到高树上侦察的尚振国,突然发现在据点的最高处,日军又临时增加了两处机关枪暗哨。他心想,这种情况下偷袭,只会增加无谓的牺牲。于是他急忙向准备发起进攻的郭兴摇头打手势,及时制止了这次行动,避免了郭兴与队员不必要的牺牲。

嵌入3颗子弹头的“救命裤”

  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小小年纪的尚振国多次参加战斗,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他凭着出色的观察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多次为部队提供了准确而重要的情报,被战友亲切地称为“机灵鬼”“智多星”。

  年事已高,生命中的许多经历尚振国已经记不清,但一提抗战,他的讲述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的某一天。即便过去多年,他对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依然记忆深刻。儿子尚建设讲,父亲睡梦中常高喊:“快拿枪,打鬼子。”

  “怎么打枪啊?”邻居们时常同尚振国打趣道。拉栓、瞄准、扣扳机的动作,尚振国一气呵成,气势不减当年。

  尚振国在郭兴的带领下,拔据点、毁铁路、歼日寇、除汉奸,出奇制胜,威震敌胆;贴传单、打游击、探情报、收集军粮,时时处处都有生命危险。说来神奇,尚振国在枪林弹雨中,竟然没有受过一次伤。

  有一次,尚振国在拆洗宽大的棉军裤时,竟然发现棉裤腿里有3颗子弹头,深深嵌入棉絮里。事后,他甚至不知道子弹什么时候击穿过棉裤。战友见了,都替他高兴,说这真是“救命裤”。“命硬得很,子弹见了他都躲着走。”从此,战友们称他为“福将”。

团长赠予珍贵照相机

  尚振国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成熟,逐步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具有坚强党性和崇高信仰的优秀战士。

  后来,尚振国所在部队被编入八路军太行军区四十八团。在战斗中,尚振国表现出色,四十八团团长蔡金生将缴获日寇的一部美能达相机和手电筒赠予他,让他留着做个念想。这部照相机成了尚振国的挚爱,拍出了许多抗战照片。暮年的尚振国时常轻轻拿着它,眼神穿透时空。

  1944年9月,皮定均率第七军分区主力三团组成豫西游击(第一)支队,赴豫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此时,尚振国在团部担任通讯员,皮定均非常喜欢他,要带他与大部队一起过黄河。后因尚振国年龄太小,决定还是让其先去上学,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至此,尚振国被送到豫北联合中学上学。

  忠诚底色传家风

  新乡解放后,尚振国先后在新乡人民银行、新乡市二轻局等单位工作过。无论身处何地,身份如何转换,尚振国从未以功臣自居。

  故事跨越了几个年代,尚振国讲得缓慢却精彩。采访中,回忆起峥嵘岁月,尚振国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

  “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得到的太多了!”离休后,尚振国将所有的荣誉证书收好,锁进柜子里,偶尔拿出来翻翻,仿佛牺牲的战友陪伴着他。

  尚振国对家中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民主集中、以孝为本、以和为贵、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这是尚振国秉持的家风。他的三女儿尚惠芹说:“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工作要恪尽职守,爱党爱国、奉献社会。”身体硬朗时,尚振国多次带儿女到太行山上,寻找抗战的足迹,叮嘱儿女们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一枚枚勋章,是老人浴血奋战的见证,闪耀着历史的光芒;一张张照片,承载着抗战老兵难忘的记忆,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如今,96岁高龄的尚振国每天坚持阅读《新乡日报》、练毛笔字,并写下“跟党志不移,有党志登天”的忠诚誓言,尽显其一生爱党、坚韧不拔的精神。

  15年前,尚振国在小区楼下栽下一棵小枣树。如今,小枣树已长成碗口粗、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个饱满翠绿、状如葡萄的青枣挂满枝头。树荫下,尚振国手拿摇扇,儿孙绕膝,聆听他讲述抗战故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与儿孙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格外清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