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皮定均将军陵园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梁东成
出厦门市区向西97公里,走沈海高速、同招支线,放眼望去,灶山拔地而起,这就是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深土镇东坪村的皮定均将军陵园了。我登上高阶驻足观望,肃然起敬,百感交集。
皮定均将军陵园在灶山半腰,由纪念园、骨灰安置处、飞机失事现场三部分组成。
进入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纪念广场,广场四周碑刻上有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皮定均的题词,广场中央矗立着皮定均身着将军服的塑像,后面就是皮定均的陵墓了。陵墓两侧的弧形围墙上雕刻着皮定均戎马一生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的文字、图片以及失事飞机的飞行轨迹等。地宫里放着当年失事飞机的部分残骸。长廊中陈列着1944年7月皮定均将军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时的照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旅长、华东野战军6纵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军长时的照片,还有1955年9月他授中将时的照片、196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时的照片和1975年与妻子张烽在一起的照片。陵园两侧的五角亭和六角亭巍然屹立,分别象征皮定均戴过的八角帽上的五角星和胸前配戴的六角勋章。
据《皮定均将军陵园修建碑记》记载:为表达广大军民对皮定均将军的敬仰和深切怀念,1977年7月,漳浦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150余人,不辞劳苦,不计报酬,在灶山上开山筑路,在将军遇难处修建了纪念碑,种植了龙爪柏树,并从东坪村至飞机失事山头筑起石头台阶,工程于1978年清明节前完成。经中央军委批准,1977年7月7日,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0年10月,在亲属的要求下,皮定均将军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1992年,由福建省委、省政府牵头,漳州市委、市政府,漳浦县委、县政府共同出资,修建了皮定均将军陵墓、纪念亭、纪念碑,皮定均妻子张烽立碑并撰写了碑文。工程于1993年清明节竣工。
我沿着台阶爬上灶山的主峰,寻到皮定均因公殉职处,俯瞰四周,我觉得这里是那样的美,翠树掩映,绿草青青,碧蓝的天空中,白云簇簇,朝阳如血一样殷红。如果没有多年前的那场空难,这里该有象脚鼓的鼓点和悠扬的芦笙,该有一支永远回荡在红壤丘岭山地的情歌。
远眺着广袤天庭滑翔的银色野鸽,鸟瞰着温馨古寨的袅袅炊烟,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48年前,当时我在老家生产队的豆腐坊里听到《新闻联播》中播出皮定均因公殉职的消息,禁不住挥泪如雨。我是读着《红旗飘飘》军史丛书长大的,那上面许多将帅的回忆录,我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皮定均所作的记述中原突围的《铁流千里》,我更是念念不忘。难怪当时的《解放日报》在重要位置报道了皮定均旅整建制抵达苏皖解放区的消息;难怪当年毛泽东主席写下“皮有功,少晋中”掷地有声的批示;难怪周恩来总理接见皮定均时紧握他的手,满怀激情地说:“你们虽然只是一个旅,可中央是把你们当作一个方面军看待的。”
历史的变焦镜把我的远思拉回了现代,我的视觉越过台阶越过翠柏,落在了一群群踏阶而上的瞻仰人群之中。皮定均因公殉职已经48年了,尽管在将军战斗过的地方人民群众惋惜将军英年早逝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可一批又一批的干部群众缅怀将军,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皮定均将军的去世曾经带给亲人无尽的悲伤,而更多他战斗过、解放过的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却分享了他的福泽。
仅以卫辉市为例,在将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太公镇、唐庄镇、安都乡,到处是一片片高粱红、一片片麦子黄、一片片蔬菜绿。而在将军当年率7人工作队首先来到的狮豹头乡,漫山遍野长满了果树、中药材,大城市超市里的山小米、山韭菜、红薯粉条、绿豆粉皮,也许正来自那里的山地。而每一天来到经卫辉市老促会牵头修缮并重新布展的柳树岭皮定均抗日司令部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山民的饭店、民宿心满意足的收获不都是将军在天之灵希望看到的吗?每一首对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礼赞不都是献给将军的颂歌吗?
面对皮定均将军的陵园,面对当空如血的太阳,我禁不住向红土地之魂絮语:人,固有一死,但,沉默的灶山会把一缕缕忠骨军魂输入山神的精血,输进历史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