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对当代生态观念的影响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陶心雨 韩淑贤

  摘要:列斐伏尔基于马克思“人化自然”学说,指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依托物质实体作为媒介,采取物化的方式渗透并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引发人与自然对立。他提出构建一种基于全面生态视角的生态化空间生产模式,促进和谐共生,助力绿色发展。这一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生态观念

  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展开了透彻的生态审视,揭露了其割裂人与自然和谐纽带的严重弊端,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紧迫的生态问题。他聚焦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这一关键领域,作为生态批判的突破口,不仅深入分析了在此制度下空间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间扭曲的非生态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性的生态重构方案,旨在扭转空间生产的非生态化趋势,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一、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及其三元辩证法思想

  列斐伏尔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批判逐渐转向考察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矛盾问题,并提出了他的社会空间思想。他认为社会空间不仅是社会关系的容器,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生产模式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社会空间虽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但其本质依旧蕴含自然属性,既未脱离自然形态之根本,又严格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他基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总结性的辩证思想:三元空间辩证法。该理论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即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其中,空间的实践聚焦空间生产实践活动,其核心要义在于剖析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各类社会结构物质载体的空间属性。而空间的再现,则涉及经过理论抽象与概念化的空间形态,这一维度主要体现为专家、学者通过专业认知所建构的概念化空间图景。再现的空间则是上述两种空间维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非生态化问题

  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具有非生态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空间被视为一种可以无限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生产方式忽视了自然空间的生态价值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对自然资源无限制攫取的失控状态与生态基地的不可逆损伤。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空间生产逻辑持续将原始自然场域改造为社会化的经济场域。这一转化过程不仅导致自然环境的本真性丧失,更引发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他强调必须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空间占有观,唯有重构空间的原始自然属性,才能实现空间的真正解放。

  三、对当代生态观念的启示

列斐伏尔的理论贡献,为审视和解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中的固有矛盾开辟了新的视野,其思想精髓为我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参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时代,生态价值在人类需求层次与幸福构成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要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诉求与幸福追求,必须推动需求体系和幸福观念的范式转换,以满足人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的需求,从而重塑人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本质。应当批判性地汲取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生态智慧,塑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空间生产模式。在实施自然环境改造与人文空间营造时,必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的规范作用,防止因追求眼前效益而导致的空间开发失序及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性攫取。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加宜居、繁荣的地球家园。

  (陶心雨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韩淑贤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