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飞扬卫河畔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籍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回乡记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这河叉山脊......”那厚重恬静的歌声,飞扬大江南北,如今飞回歌者情牵梦萦的卫河故地。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9月19日至21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携爱人以及新书《我和我的歌》,再次回到家乡。

  歌从卫河来。几十年来,关牧村演唱过200多首经典作品,《假如你要认识我》《一支难忘的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金风吹来的时候》等作品名扬海内外。

  3个月前,关牧村回家,探李家大院,到河南师范大学讲学,受聘终身名誉教授。9月20日上午,关牧村再访百年学府,为“关牧村声乐艺术研究中心”揭牌。下午,关牧村又来到关牧村小学,向学校捐赠200本新书,并观看师生演出。

  “欢迎关奶奶回家。”“关奶奶,我们爱您。”“关奶奶,我想抱抱您,我们想成为您。”......鲜花与掌声,真情与关爱,随着卫水缓缓流淌。

  勉励少年儿童,施教青年学子。9月21日上午,置身于新乡学院附属中学报告大厅,关牧村分享艺术之路上的经验,深情畅谈回家的感受,同时还清唱了一曲《多情的土地》,献给她挚爱的家乡。

  卫河古称永济渠,流至天津并海河、入渤海。在卫河旁孕育,在海河边长大,关牧村的血液里流淌着两条河流的养分。正如她在新书首章《儿时的家》中写道:“卫河和海河是孕育我生命、哺育我成长的母亲河,它们滋养着我的人生,更是我艺术生命不竭的源泉。”

  时光回到70多年前。当时,新乡为平原省省会,关牧村的母亲在卫河边的牧野村小学(现为西牧村小学)担任音乐教师。那时,卫河上船只往来、桅帆点点,鸟儿在河面上自由翱翔,恰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卫河南岸,红旗区劳动街140号坐落着一处百年文物——李家大院,那是关牧村的母亲和关牧村出生的地方。在天津的青少年时代,艰辛苦难伴随着她成长,学歌、唱歌成为她最大的慰藉,也是实现母亲夙愿的寄托。

  春雷乍响,余音缭绕在花岭幽谷;清泉奔涌,叮咚声声敲打在溶岩深潭;微风拂林,发出海浪般沉沉涛响。“万千歌声各异彩,一听便是关牧村。”从内陆到边疆,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到沙漠,关牧村为人民大众歌唱,成为两三代人的记忆。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关牧村克服艰难,砥砺精神,歌声动人。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说:“别人是听着关牧村的歌长大,我是听着她的歌变老。她的歌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别人无法企及的魅力,想不喜欢都不行。”作家冯骥才说,对于当代中国,“牧村”两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深挚、醇美、独绝的歌声,她的歌声已经穿越半个世纪,已经陶醉了三代中国人,已经进入音乐史,今天仍然充满活力。

  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每一次回家,关牧村都感觉很欣慰。她欣慰的是,借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李家大院正在“修旧如旧”,文庙、百年药店等也得到了保护性开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说我是新乡人。”她还设想,将来为新乡创作一部大型歌舞剧或舞台剧,她的先生江泓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暂且叫《新乡谣》,就是通过一部剧向世界展示厚重的牧野文化、现代的城乡变化。

  虽步入古稀,但作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关牧村依然为人民、为时代歌唱。她常说,歌唱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心中。

  让我们致敬、祝福这位从牧野大地走出的歌唱家,期待她再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