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政依
在校写作文时,曾这样写过“岁月如诗、人生如画”;而今年我的暑假生活就像一幅多彩的画卷,翻开来看,无不流淌着自然的美丽,充盈着故乡的巨变,跳动着时代的脉博,召唤着知识的燃点。
暑假一到,归心似箭,我搭上了从昆明北上的火车,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豫北老家。一进村,崭新的情景扑面而来。啊!我的家乡比以前更美了:街道更宽了,门前原来的排水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刚硬化的水泥路面,对面来的汽车会车时也不那么小心翼翼了。推开家门,月季花正在盛开,满院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正值盛夏,往年挥之不去的苍蝇、蚊子不见了,厕所的臭味儿也闻不到了。家人告诉我,政府拨款给村里,进行了污水管、雨水管和自来水管的综合改造,把他们埋入了地下,硬化了原来的排水沟,厕所也安装了冲水马桶,村边还修建了大型化粪池,一改过去污水横流、苍蝇蚊子滋生的局面。
我乘兴到附近几个村庄看看,都是这个样子。不过有的村庄提升改造工程还没结束,正在接通水管或硬化地面。我接触到的村民无不交口称赞:是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指数。
我在大学学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从教科书里我学到了,传统民居的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传统民居的位置选择、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墙体厚薄、屋顶坡度、窗口大小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北京的老四合院,福建客家人的“土楼”,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陕西的“地坑式建筑”;叙利亚、土耳其的“蜂巢屋”,日本的典型建筑“合掌屋”等,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经过这个暑假的乡村实践,家乡面貌的巨变使我似乎有了新的见解:虽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但也绝非绝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切都会改变,一切都在改变。
就拿我们村来说,属于典型的阶梯式丘陵地带,起伏不平、沟豁纵横,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贫穷,大都在沟边崖下挖窑洞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村的民居也有几次显著的变化。第一次是基本温饱解决后,人们再也不甘心住在阴暗潮湿的窑洞,相继盖起了泥瓦房或砖木结构房。第二次是2000年前后,水泥结构的平房或二层小楼成为主要民居。第三次是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逐渐实现了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村村有了文化广场、通了公交客车。村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的认知是:民居与环境是相辅相承的,民居取决于环境又不绝对取决于环境,还有许多因素使然,比如时代发展、民众需求、科技水平、改革创新等。我们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云南大学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