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用我自己的方式怀想二十四节气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纪念一片已经逝去的土地


赵长春(新乡市)

  一年到底有多长有多快,如果用节气来表达: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如果简化成顺口溜,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如果用心行走二十四节气,与一年中的24个值勤者伴行,半月一轮岗,简直是催你没商量。一年这样被度过,实在快得很!时间感有了形状,如条,如块。不信,你试试。

  我就这样,数年间,如心、随心地融入二十四个节气,被二十四节气的颜色熏染......于是,有了今天的这本小书,还请您多批评。

  我对节气的敏感,始于《大地上的事情》。当时我在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比较新闻学。学新闻的我,很不务正业或者是不误正业,读了不少文学书,因此我是我们那届图书借阅量最多的毕业生。《大地上的事情》不是在图书馆遇上的,是在乌鲁木齐市南门的新华书店一眼相中的。我就买了,就读着,步行三站回到学校,在校门口对面的“山东饺子”馆匆忙吃了饭,就回到研究生院四楼的一个教室,认认真真地自习一个晚上,把那本书读完!然后我就决定选择自己的视角:描述诞生二十四节气的中原的一片土地上的物候,白描下来,并在当天的基本同一时间为我所观察到的人、草木、庄稼、鸟兽等拍照定格,以求对比一年中这片土地上日月如梭的流转变化。

  可惜,毕业回来后忙于俗务,不能真正实现我的“现场写作”。我就用分行的字,或者权且不脸红地称为诗,表达了对当年二十四个节气的写照,当时为2009年。节气当天,我有时到选中的那片地头转转;有时就是根据心情和天气,站在楼顶远望一下;有时干脆就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台历的节气写就。不算深刻,还得加个修饰的副词:很。

  第二年,2010年的二十四节气,我是认真地按照我的计划实施的:照片,文字,感觉,均在当日发表在博客上,原真地记述了节气当天那片土地上的庄稼、树木、虫鸟、男女,特别是我的所见所思所叹。

  2013年,我以二十四节气为名,写了一组纯乡土的小说。

  就这样,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数年间,分别以诗歌、散文、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我的二十四节气的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以麦子等植物为主要观察对象,写了《我的麦子记》等篇什;以有关民俗、老物件等为主要参考对象,写了《我的袁店河辞典》等。算是“间作”,或者“套种”,另有小获。

  在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文友、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河南省文学院的冯杰老师为我的这一努力题词:倾听大地上的事情。

  写着,发表着,这些文字散见于各地报刊。《农业·农村·农民》《中外读点》杂志很豪放地为我的二十四篇散文开了专栏。有关小说多在《短篇小说》《百花园》《小说月刊》《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

  这是我历时数年的现场写作,基于北中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每年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我进行观察,以照片、文字等的表达,发在当日的博客上,24首诗歌、24篇散文、24篇小说。“我的”独特的书写中,乡心深深,乡愁浓浓......我想写出一些文化,写出乡野的雅。

  我想说的是,有些雅致、雅趣、雅观、雅正、雅兴、雅典,有些文明、文化、文史、文教、文质、文静、文献,还是保存一点好。如这二十四节气,每一个都是祖先通过长期实践后的诗情画意般地表达,是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的智慧,是我们和自然、社会相处的秘密。

  原谅我深深的农民胎痕,这些文字算是我对一片土地的怀念。之所以说得如此悲壮,因为我所观察的那片土地,已经被城镇化或者新型社区化了,千百年来的亘古绿色和温软被灰色和坚硬完全征服与打倒!站在我蛰居的楼顶,可以看到那片土地上的繁忙景象,极为生动地印证了中国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进程。

  但是,这一进程中,我们的一些传统和传统文化被急切地抛弃,甚至遗忘。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时代的发展已然使很多人和自然渐渐远离,但是人们还是在隐秘地遵循着其中的规律。所以,我以“我的”视角、表达,进行了这一努力的印证。

  有两家出版社曾经组稿,想出版《我的二十四节气》,虽然再无音信,但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我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得以出版,很开心。

  现在,您要看到的这些文字,散发着泥土的味道、原野的气息;带着露珠、月光,包裹着浓浓的乡愁......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节气,我都标注了当年那天的日期,以告诉自己那天我在干什么。

  不知道读到这本小书的您,是否能忆起那天您在干什么?是否能忆起当时您走过的路旁草木是否在发芽,或者那天刚好飘着雪花?

  后来的这些年的那一天,我们在干什么?

  那些旷野里的草木和鸟兽,又会在干什么......

  您还记得吗?那些大地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