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丁昭元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形式由传统报刊、广播等转向网络、微信、微博、各种个人账号等,且信息传播通过互联网技术呈现即时性、海量性等特征,信息传播主体除了从事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士外,还包括大众,打造出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局面,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自由表达观点,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具有双重身份,这也意味着每个人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各教育主体积极发掘和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并合理提取多元化意识形态内容、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一、驱动理论创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原则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首先体现在思政教育思维的拓宽层面,这决定了高校应基于新媒体思维、互联网思维进行理论创新。其一,从宏观角度出发,高校应明确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理论研究原则,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在观念方面的内在关联,明确思政教育相关主体应深入探索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以有效推进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其二,从微观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和专门的理论研究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对思政教育的绝对领导,在理论研究中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阶级立场,在思政教育中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大学生群体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以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目的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创新。其三,高校应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引导,明确思政教育应坚持的根本价值立场,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彼此支撑作为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融入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所秉持的勇气、决心和能力。其四,高校应正确判断国际形势,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内社会矛盾变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国际格局,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宣传工作,加强大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能力。

  二、驱动内容创新,融合多元价值观

  新媒体的便捷性、即时性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入海量网络舆论热点内容,且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依托各种交流平台呈现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意识形态内容的融合。同时,新媒体的内容包括国内外,领域涉及文学、商业、娱乐、搜索等,这决定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应实现从单一的内容说教到“内容+”的创新转变。其一,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研究课题高度重视,警惕传统教学内容滞后性问题,并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中。例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点及关注的热点,调查学生容易受到影响的媒体舆情点,在信息汇总后利用新媒体将国内外社会时事热点作为教学素材,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在具体事件分析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新媒体+教学内容”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以更好地指导行为实践。其二,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以辩证思维更好地审视多元文化价值观,进而成长为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

  三、驱动方法创新,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弱化了传统教育主体的地位,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遵循新媒体内在规律,包括及时性、择优性、治本性、区别对待等原则,发掘并汇总最新技术和信息,尊重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使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互为补充,新媒体宣传与传统课堂教学统筹兼顾,切实将新媒体技术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手段。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应深入了解新媒体技术更新情况,将新媒体优势充分运用于思政教育表达方式转换过程中,将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舆情引导力渗透于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中,以打破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壁垒,将较为严肃的显性思政教育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意识形态主旋律和大学生内在诉求、心理变化及思想动态相结合,促进被动教化转变为自觉内化。此外,思政课教师应灵活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创新趣味教学活动,丰富课后拓展活动,深化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运用。

  四、驱动机制创新,依法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政教育环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社交性愈加凸显,这更加需要高校及时完善舆论信息监管机制,为思政教育的有序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其一,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健康网络文化建设号召,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托相关法律并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校内新媒体及校外信息的监管,控制思政教育信息来源,从源头上防止不健康信息入侵大学生思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二,高校应加强新媒体部门自律体系建设,打造专业技能过硬、业务精良的网络管理队伍,确保网络工作者坚守职业道德和“立德树人”职责,使网络思政育人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其三,思政课教师应提升教育管理育人水平,配合高校完善线上意见箱、网上信访功能,优化校园共治平台,使师生的利益诉求能够在新媒体全环境育人体系中得以准确反映。针对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关注其动态,及时将他们的实际需求反馈给学校,共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将“精准扶困”和“扶志”相结合,将无偿资助与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有偿资助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提升学生长远规划职业和人生的能力,避免学生受网络利益诱惑放弃人生追求,以此完善服务育人体系,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真正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