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03月31日

徐雪芳 蔡冰

  校园霸凌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霸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管教方式对学生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管教方式与学生的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等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拟探讨教师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的相关性,并考察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校园霸凌提供有益启示。

  一、教师民主型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呈负相关

  民主型管教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的互动交流。在这种管教模式下,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适度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营造宽松、友善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时,他们更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从而减少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此外,民主型管教方式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自尊,这也是预防校园霸凌的重要保护因素。

  二、教师专制型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呈正相关

  专制型管教方式以教师权威为中心,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指令和安排,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和管束。这种管教方式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当学生长期处于高压、惩罚性的教学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将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发泄到同学身上,通过霸凌他人来获得心理补偿和发泄情绪。同时,专制管教营造的服从性氛围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主动性,使他们难以学会恰当表达情绪和需求,进而采取霸凌等不良方式解决问题。可见,过于专制的管教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可能诱发和加剧校园霸凌问题。

  三、教师放任型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呈正相关

  放任型管教方式指教师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缺乏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约束。这种过度自由、缺乏管控的教学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失范、出现纪律松弛等问题。当学生缺少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时,他们可能无法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等基本品质,而任由自身的冲动和欲望主导行为,最终引发霸凌他人等不良行为。此外,在放任管理的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解,教师也难以敏锐察觉和制止霸凌事件,这无疑为校园霸凌的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及时干预和制止霸凌行为,为学生营造规范、有序、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四、同伴依恋在教师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同伴依恋是指学生之间建立的亲密、互助、互信的情感联结。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学校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当学生在班级中获得归属感和接纳感时,他们更倾向于接纳他人,形成友善、包容的人际氛围,进而有效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教师的管教方式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民主型管教方式通过营造平等、尊重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相反,专制型和放任型管教方式则可能影响学生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加剧学生的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由此可见,教师管教方式通过影响学生的同伴依恋水平,进而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营造民主、友善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之间积极、互助的同伴关系,是预防和减少校园霸凌的重要举措。

  五、结束语

本文揭示了教师管教方式与校园霸凌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民主型管教方式有助于预防校园霸凌,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管教方式则可能加剧校园霸凌问题。同时,同伴依恋是教师管教方式影响校园霸凌行为的重要调节变量。这些发现对于学校制定和实施反校园欺凌策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徐雪芳单位系义乌市东河小学,蔡冰单位系义乌市上溪中学;本文系金华市202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教师管教方式对校园霸凌行为的影响——以同伴依恋为调节变量”,编号:ZD20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