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宗斌) 4月14日,我市2021年第一季度消费维权分析“出炉”,全市“12315”工作机构共收到消费者诉求16705件,其中,受理消费者咨询9391件,受理消费者投诉4980件,受理消费者举报2334件。预付卡消费和家用汽车消费投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分析显示,受理消费者咨询比例占诉求总量的56.22%,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价格、商品质量“三包”、停车收费、网购商品售后服务、登记注册事项等方面。
消费者投诉受理包括商品消费类投诉和服务消费类投诉,其受理比例占诉求总量的29.81%。食品类、交通工具类、服装鞋帽类投诉位居商品消费类投诉前3位,主要反映的问题包括食品变质、过期、有异物、包装标识不清晰、无明码标价等;购买的服装鞋帽质量存在问题,商家不按照“三包”处理;购车出现车辆发动机故障,“三包”售后服务拖延、过度维修、价格不透明,不按照合同或约定交付车辆和车辆合格证,强制买保险、不退还续保押金等问题。
服务消费类投诉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文化娱乐及体育健身行业商家不按照约定履行承诺,部分商家因经营不善,在消费者办卡后关门,造成消费者办理的预付卡不能正常消费等问题;网络服务商家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更改业务、设置陷阱强制收取费用;游戏平台商家无故冻结消费者账号、恶意欺诈消费者等。
受理消费者举报比例占诉求总量的13.97%,主要反映在虚假宣传等广告违法行为、商品价格虚高、商家无照经营、超出核准登记范围经营等。
同时,市场监督部门发布一季度消费警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尤其是打折促销的食品时,切记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观察食品外观、颜色等,倡导理性消费,切勿跟风抢购。不要轻信电视、广播、网络及非法宣传品所宣传的药品和保健食品等,应到正规医院就诊,购买药品时应选择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零售药店购买,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