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秒空”“销量过亿”......
揭秘部分直播间热销数据背后套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华社记者 胡林果 胡拿云 栗雅婷
“3、2、1,上链接!”“只剩最后100单!”......“双11”大促期间,一些电商主播频频发布惊人销售数据、营造商品热销氛围,诱导消费者下单。然而有消费者反映,部分直播间内的“限时福利”并不“限时”,一些声称“已抢空”的产品仍然在售。
这些直播间的热销数据是真实的吗?直播电商环境如何治理?“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调查。
库存数字可伪造 互动用户“托儿”不少
“今天是主播生日场,特价只维持5分钟,卖完就没货!”记者近日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一名主播正在推销一款号称是“骨折价”的羊毛衫。在该羊毛衫开卖后,直播间不停滚动着用户购买信息。“卖得这么好,我再给家人们延长5分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该主播说。可第二天,这件羊毛衫又出现在同一直播间。
超高的在线人数、“秒没”的库存、“最后几单”的话术,极易让消费者冲动消费。“主播一说‘限时抢’,我就有紧迫感,不知不觉就下单了。”消费者周女士说。
真相究竟如何?“许多直播间里‘库存秒空’的情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演出’。”江西一家主营直播业务的传媒公司负责人罗先生说,这是一种“饥饿营销”的手段。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获得更多曝光,有的商家和主播会提前在系统后台设定好库存,找来水军在评论区互动刷好评,配合直播脚本制造“秒空”假象,进而吸引真流量进场,有的直播间真实成交率甚至不到5%。
“当前电商平台普遍采用‘销量越高、曝光越多’的推荐逻辑,这种算法机制容易使商家陷入‘数据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数据造假。”天津市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倩说。
专业团队招募“刷手”形成造假产业链
在流量造假产业链中,直播间内的虚假库存和人数是如何操作的?
——一些专业团队声称可提供“数据‘加热’”服务,配合商家“带节奏”。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关于“直播间数据‘加热’”的宣传广告。一名博主发文称,可“手动刷推荐、配合带节奏”。
“互动业务每人1小时5元,全部为不同IP地址真人演绎,发言可以定制。”该博主说,可以让真人流量提前20分钟先给客户作品点击播放量升温,在直播过程中点赞、评论并关注,然后加入用户粉丝团、亮灯牌,且一小时内不离场。
——“刷手”多以“兼职”为名招募而来。
一些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刷手”招募帖。这些帖子打着“直播观看薅羊毛”“兼职副业”的旗号,吸引用户加入社群,通过群组接收指令赚取任务金,再用任务金换取观看奖金。“主要任务是进入指定购买链接并完成‘15字+好评’,就是拿时间换钱,一单能赚几块钱。”广东东莞某大学学生朱莹莹说,自己身边有些同学参与过这类“兼职”。
这一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中央网信办2025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网信部门严肃查处网络水军组织招募、推广引流、刷量控评等问题,协调关闭、下架网站平台400余家,督促重点平台清理违法违规信息482万条,处置账号和商家店铺239万个、群组5.2万个。
完善监管措施 打击流量造假
“部分商家伙同水军伪造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制造商品虚假销量,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也有违公平交易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晓春说,治理直播间数据造假,可促使商家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产品品质上,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获悉,多个主流直播平台正在加强对直播间异常流量的监控。抖音发布公告,严厉打击违规提供有偿“刷粉刷赞刷量刷评”类服务的“网络水军”,近期平台共下架违规视频4万多条,对3万多个账号予以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置。快手表示,通过风控体系实时识别和拦截直播销售造假行为,对协助商家等进行虚假交易的用户,将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剔除交易数据、限制下单等措施。
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向兰金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使造假行为更加智能化、隐匿化,特别是直播的即时性,增加了取证难度;此外,平台数据真实性与算法的关联性较复杂,需结合电子证据与主观故意综合判断,法律适用有待进一步细化。
刘晓春等专家建议,平台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健全对于流量造假的识别机制,通过实时监测交易链路异常行为精准识别刷单,建立商家信用档案,对造假者限制流量。对头部直播间、头部主播及账号、高流量或高成交额的直播带货活动实施重点监控,研发AI识别、区块链存证等反作弊工具。
今年年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规范直播电商行业乱象,进一步明确直播电商行业各参与主体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等。专家认为,办法出台后,将进一步加强直播带货的全流程监管,促进直播电商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网购时要对短期内销量激增、评价雷同或过度美化的商品保持警惕,综合参考多方信息,理性作出消费决策。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