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病的中医辨证与穴位按摩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膝痛病临床表现常见疼痛、拘挛、活动受限、重着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中医属“痹证”范畴,又称“骨痹”。《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自古许多医家认为痹症成因多以“肝肾不足,邪气妄入”为主。《素问·气穴论》篇中与骨痹相关的论述也说“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指出骨痹发病因素主要是寒邪久积。目前研究也表明,其与生活环境、寒冷潮湿刺激有关。
一、辨证论治
1.肝肾亏虚证
主要表现: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阴虚甚者,可用左归丸加减;肝肾阳虚甚者,可用右归丸加减。
2.寒湿痹阻证
主要表现: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
3.湿热阻络证
主要表现: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触之灼热,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络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4.气血两虚证
主要表现:关节酸痛不适,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舒筋和络。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穴位按摩
治疗口诀:急性扭伤寻梁丘,关节积水犊鼻求;膝盖发凉找昆仑,膝痛中渚要常揉;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忧愁。
具体操作方法: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每个穴位按揉100下~200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按摩最好每日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
1.梁丘(足阳明胃经):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2.犊鼻(足阳明胃经):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3.昆仑(足太阳膀胱经):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4.中渚(手少阳三焦经,输穴):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处。
5.膝阳关(足少阳胆经):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6.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7.鹤顶穴(经外奇穴):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除穴位按摩之外,还建议患者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或固定脚踏车、太极拳、八段锦、低冲撞的有氧舞蹈等)。进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既可改善关节稳定性,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活动能力有非常大的益处。 (苏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