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公安局红旗分局

警务『融 』出新天地 平安『安 』入万家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翟京元通讯员张志辉文/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平安永远是主旋律,新时代的警察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他们调解邻里纠纷,守护百姓钱袋,将警力沉到社区,让自己成为社区中的一员。新乡市公安局红旗分局正通过从“被动破案”到“主动治理”的深刻变革,重新定义着新时代的警民关系。多元调解巧解百姓千千结

  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文明城市的象征。

  如何将形形色色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红旗区成立的警务调解室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的调解室其实像一个社区议事厅,民警、律师、调解员、社区干部围坐一堂,讨论的不是什么大案要案,而是谁家空调太吵、哪户租房闹心、楼道堆了杂物这些“芝麻事儿”。

  “过去我们像救火队,哪里着火扑哪里。现在我们要当‘排雷兵’,把隐患消解在爆发前。”一位在基层干了10多年的老民警这样形容工作的转变。

  这个转变,源于新乡市公安局红旗分局(以下简称红旗分局)探索建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他们不再满足于“和稀泥”式的临时调解,而是打造了一套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三所融合”模式——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深度协作,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联动。

  今年7月,向阳派出所接到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报警。南苑别墅区的董某声音发抖地说,邻居贠某在电话里威胁要“持刀上门”。所长李海广立即带队了解情况。原来,矛盾的导火索竟是家家都有的空调。贠某家有两个幼儿,酷暑难耐必须开空调;董某家有个备考学生,需要绝对安静。空调外机的“嗡嗡”声,成了两家矛盾的引爆点。

  “之前社区也调解过,双方火药味十足,根本谈不拢。”李海广回忆。这次他们换了思路——不再是民警单打独斗,而是请来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所调解员和社区主任,组成了一个“专家团”。

  调解室里,大家先让双方把憋了很久的怨气都倒出来。等情绪平复了,调解员从“远亲不如近邻”聊起,律师讲解相关法律责任,社区主任帮着分析实际情况。3个多小时的调解,贠某认识到过激言行的严重后果,董某也主动提出暂时让孩子去奶奶家复习。临走时,两个刚才还怒目相视的邻居,居然互相道了个歉。

  在四季城警务室的“问安”调解室,民警赵文安刚打完一场“持久战”——连续3天调解一起租房纠纷。居民徐某英把房子租给范某萍,收房时发现地板有划痕、墙面有污渍、沙发有破损。令她更为气愤的是,当她联系租客理论时,她的电话和微信全被拉黑。

  “这种事我们见得不少,”赵文安说,“但以前调解缺乏法律支撑,双方经常不服气。”现在不一样了,他的调解团队里有司法所的专业调解员李燕丽,还有派驻律师徐洁。

  头一天,双方各执一词,租客觉得房东小题大做。第二天,律师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条条分析,明确了责任划分。第三天,民警和调解员一起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租客赔偿5400元,双方握手言和。

  更让人意外的是,红旗分局的调解网络还延伸到了警务工作之外。环城北街一棵老树倾斜压住邻居屋顶,树主迟迟不予处理。住在附近的辅警崔文雷下班后主动介入,他一句“伐树是小钱,砸坏房子伤到人,代价无法估量”点醒了树主。没两天,危树就被移走了。劳动街239号院后的“垃圾山”困扰居民多年,住在附近的辅警张卫国联系上房主,拿到钥匙后组织志愿者一起清理。一上午时间,“垃圾山”不见了,附近居民终于能开窗通风。

  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干。这些看似“分外事”,其实是红旗分局推动的社区警务“一村(格)一警”“3+N”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社区民警、辅警、警务助理“背包驻所”“登门入群”,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难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办、矛盾就地化解”。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红旗分局通过这套机制排查1366起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9%。更重要的是,许多可能升级为恶性事件的隐患被提前排除。共建共治的新警务模式推动调解工作从“案结事了”向“事心双解”深化,“警务融治”品牌在红旗区越擦越亮。

打防兼备破大案更需防未然

  如果说调解是化解矛盾的“软功夫”,那么精准高效的打防就是守护平安的“硬拳头”。红旗分局的目标很明确:既要快破大案,更要防住小案。

  4月18日下午,宝龙天地地库发生一起盗窃案,15万现金不翼而飞。红旗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接报后立即启动合成作战机制,多警种同步上案——视频民警追踪轨迹、网安民警锁定身份、刑侦民警分析数据。经过分析研判,确认嫌疑人已逃往青岛,刑侦民警马昊翔立即带队连夜追击。次日一早,3名嫌疑人在青岛落网,大部分赃款被追回。从发案到破案,不到18小时。

  这种破案速度已成为常态。但在红旗分局看来,破案再快也不如不发案。面对当前最大的治安痛点——电信网络诈骗,他们构建起“技术防御+精准宣传+源头治理”三道防线。

  “诈骗手法更新太快了,”反诈民警感慨,“从‘刷单返利’到‘虚假投资’,从电话短信到AI换脸,我们必须跑在前面。”他们的对策是深度融入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协同,利用AI建立“监测—预警—劝阻—处置”闭环。今年以来,红旗分局通过电话预警5万余条,各基层单位与被骗群众见面并成功劝阻1300余人,为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最惊险的一次,他们接到线索,一名群众正在遭遇诈骗,已购买价值10余万元的黄金准备寄往外地。民警一边连夜拦截快递,一边上门劝阻。起初这名群众被“洗脑”,对民警十分抵触。经过民警彻夜耐心工作,次日清晨这名群众才幡然醒悟。看着失而复得的黄金,这名群众后怕不已:“再晚半天,我这辈子的积蓄就没了。”

  除了技术防御,精准宣传同样关键。针对学生容易被“注销校园贷”诈骗、老人轻信“保健品”投资等特点,红旗分局开展了300多场“量身订制”的反诈宣讲。他们不再满足于发传单、拉横幅,而是帮社区、学校编了5部反诈情景剧,让群众在笑声中记住防骗要点。

  打击层面,他们紧盯“两卡”黑产。今年,红旗分局打掉一个跨省“取现”团伙,抓获19人,查实涉案资金300余万元。今年以来,红旗分局打击处理“两卡”违法犯罪人员近300人,从源头遏制犯罪空间。通过这些组合拳,今年已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50余万元,电诈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街面防控也在升级。红旗分局整合“雪亮工程”与无人机巡查,实现“空中+地面”立体巡防。夏季的夜市排档,他们设立夜间警务站,承诺“夜市不撤、警力不走”。今年以来,红旗分局出动警力2500余人次,处置报警求助233起,夏季多发的打架斗殴警情明显下降。

扎深根基警力真正“沉”下去

  平安工作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坚实的根基——深度融入基层的警务体系。

  走在红旗区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警务室变得不一样了。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办公点”,而是变成了社区的“服务站”。有的警务室隔壁就是社区食堂,民警和居民一起吃饭时就能了解情况;有的设在小区门口,辅警顺带帮居民收快递、指个路。

  这种变化源于红旗分局大力推进的“警网融合”。按照“政府出资、公安机关使用”原则,辅警、警务助理全部进入社区担任副网格长。他们不再只是“警力的延伸”,而是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分子。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入格’,走访、排查、调解、宣传,这些都是分内事。”一位警务助理边说边打开他的工作终端,上面清晰显示着当天走访计划和待办事项。今年以来,像他这样的网格助理已入户走访1.44万人次,开展“五防”宣教5800余人次。

  更深入的是“兼职网格员”制度。所有住在辖区的民警、辅警,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向社区报到,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治理。这个创新让专业警力在“8小时外”也能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了“一村多警”的倍增效应。

  在此基础上,各警务室还发动社会力量,组建起情报信息、矛盾调解、治安巡防、应急救援等多支专业团队。斑马救援、蓝天救援等组织成为警方可靠的合作伙伴。今年以来,这些团队开展治安巡逻1100余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200余处,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

  “过去是我们单打独斗,现在整个社区都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一位社区民警坦言,“工作开展起来顺手多了。”

  从专业调解到精准打防,再到深耕社区,红旗分局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平安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共同营造出来的。身在红旗区,那些调解室里的灯火、巡逻车上的警灯,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共同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平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