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开方数十载 善击顽疾七寸关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市中医院党委原委员、主任中医师路习刚

路习刚在为患者把脉诊治
□刘萍 党玉洁 李振根 文/图
精准下方数十载,专击顽疾七寸关。
春风化雨杏林暖,医德高尚患者赞。
路习刚是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医术高明,德高望重。有人用上面的顺口溜为他前44年的行医生涯做了总结。
一
路习刚与市中医院的缘分长达44年。
44年来,他在市中医院实现了从年轻中医师到资深中医专家的跨越;44年来,他先后担任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科主任、内三科主任,市中医院党委委员等职务。
市中医院1981年6月开诊,他同年3月便被分配到该院,且有幸与两位同学拜当时著名的中医专家郑焕章为师。在郑焕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所学的中医理论与中医医疗实践实现有机融合,他也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中医新秀。
成为中医新秀后,他并未放慢砥砺奋进、内外兼修的步伐;曾深造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攻脑血管、中风及后遗症治疗;还专门到上级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了一年。
学以致用,声名鹊起。
业内人士和很多患者都知道,他擅长治疗中风、瘫痪、麻木、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焦虑、抑郁、震颤、癫痫、老年痴呆等疾病,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老年病也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积极开展临床科研,不断将医疗实践升华为科技论文与科技成果,先后有8篇科技论文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通瘀清眩汤合清开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辨证论治八法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等3项科研成果,获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的学术任职包括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二
在救死扶伤的漫漫征程中,路习刚立足中医岗位,承岐黄之术,扬国医之光,用“千人千方”与医者仁心的温度,解除了成千上万患者的顽疾,温暖了患者的心。
89岁的许老先生,曾因脑梗死在其他医院及时接受溶栓治疗,虽保住性命,却留下尿失禁与腿部无力的后遗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家人带着许老先生找到路习刚时,许老先生连起身都需他人搀扶。经过详细问诊、细致把脉,路习刚为许老先生量身开具中药方剂。仅服用一周,许老先生的尿失禁症状便得到明显改善,腿部也渐渐有了力气;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后,许老先生的尿失禁症状彻底消失,腿部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已能在家人的陪伴下慢慢散步五六百米。
路习刚注重发挥市中医院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整体优势,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时,常与该院的针灸、按摩专家互动。汤药、针灸、按摩专家相互配合,如同打出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组合拳”,形成“1+1>2”“1+2>5”的效果,让众多中风后遗症患者受益良多。
原阳县59岁的黄大姐,中风后留下右手麻木、头晕严重、语言不清的后遗症;市区68岁的陈先生,中风后落下左手不听使唤、走路不稳当、说话含混的后遗症。路习刚在为两位患者开具中草药汤剂的同时,推荐他们接受针灸与按摩治疗,三方医生密切配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作为中医科班出身的专家,路习刚深耕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治疗多年,却从不局限于用中草药与疾病“单打独斗”。为更好服务患者,他曾专门脱产一年前往上级医院学习脑卒中西医诊疗技术。学成归来后,他读取患者脑部CT片能“一眼”抓关键,再结合“把六脉”,以开具中草药为主、加用西药为辅,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往往事半功倍。
在眩晕治疗领域,路习刚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将眩晕病因细致归纳为气虚、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等数十种类型,针对不同证型施以中草药调理,力求釜底抽薪解决根本问题。
76岁的牛先生曾因严重眩晕无法正常生活,路习刚经辨证后,在传统治晕名方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调整用药。两个疗程后,牛先生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仁心写在处方间,温度藏于细微处。
“能开3副药治好病,绝不为患者开5副药。”这是路习刚对有把握治愈的病症开具处方的原则。
对普通感冒,路习刚有把握3副中药治愈,面对患者开5副药的要求,他总会和颜悦色地婉拒。他对患者说:“3副药能解决的问题,开5副中药,既浪费中草药资源,也让您多花钱,实在没必要。”
面对近年来中草药价格上涨的情况,他更是在处方上“精打细算”。凭借对中草药药性的烂熟于心,他总能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用药性相近的低价药材替代高价药材,最大限度为患者控制治疗成本。
三
大医精诚,大医有大格局。
路习刚从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私心杂念,在担任专家、科主任期间,他除做好门诊工作外,还按时查房、指导下级医师,用心做好“传帮带”,助力年轻一代尽快成长。他多次组织、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危重患者抢救,对兄弟科室的会诊请求做到随叫随到,在疑难病例讨论和危重患者抢救中,他始终畅所欲言,不怕“高招”被同事学会,为提升市中医院治疗中风等疾病的整体水平作出了贡献。
2012年,他被市中医院聘为带徒导师,因带徒有方,他所带徒弟逐步挑起中医业务大梁。前不久,市中医院再次开展“师带徒”活动,他不顾年事已高,欣然收下3个临床中医师为徒,认认真真为徒弟们“传经送宝”。
大医精诚,大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2024年9月,他搬进市中医院新门诊综合楼的诊室后,专门网购了一款集计时、读秒、温度显示功能于一体的台式钟表,放在诊桌上的电脑下方。这样一来,他随时能启动钟表的读秒程序,让通过把脉检测患者心率的过程更精准。
大医精诚,大医对待患者很耐心、细心、贴心。
9月25日下午,我们和路习刚约定了一场“不打扰工作”的采访:当天17时30分前往他的诊室,若有患者看病、咨询或需接电话,采访可以随时中断。
结果从采访开始到近19时,路习刚接诊了3名患者,为3名专门来开西药的患者开具处方,接受两名患者的咨询,还接了6个电话。
来看病的患者中,1名是初诊,另外两名是复诊。
前来咨询的一名是50多岁的男性,前一天在路习刚这里开了中草药,当天来询问“自己上火是否与这段时间喝羊奶有关”,路习刚耐心为他解释;另外一名是中年女性,曾患中风,常服用路习刚开的中草药,她拿着其他医院的体检报告单,询问是否需重点复查其他项目,路习刚仔细看完报告单后,建议她再做一次肺部CT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后续将根据检查结果开中草药。
所接的6个电话中,有咨询卧病在床的母亲出现新症状是否需要治疗的,有反馈服用路习刚开的中草药后效果的,也有预约第二天来就诊的......
我们看到,无论对线下患者还是线上咨询人员,路习刚都态度认真、热情耐心。他对我们说:“患者是医院的衣食父母,患者敬重、信赖医者,医院和医者没有理由不善待患者。”
最后一个电话是路习刚的女儿打来的,女儿关心地询问他下班时间早就过了怎么还不回家。
路习刚有两个女儿,都劝他保重身体,减少门诊量。他有时晚上心动,想妥协,但往往到第二天就改了主意。
因为每当清晨沐浴着阳光走进市中医院,看到新门诊综合楼大门口“医术精湛济苍生、春风化雨润杏林”的对联,看到新老同事热情地与他打招呼,看到诊室门口排队候诊的患者,闻到中药房飘来的氤氲药香,想到如今门诊与住院部等部门互相介绍患者时的顺畅......他在市中医院经历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就会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从家到医院的路,路习刚走了44年,哪几天走得少了,他心里就会空落落的。于是,他总会和两个“小棉袄”商量:“让我再坚持坚持吧,等腿脚不利索了,再考虑减少门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