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适合创造教育之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市第一中学适合教育实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关键要提供适合的教育。一所好学校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能在其中施展才学、增益能力。这是一个特殊的“境场”,每个人都能得其时位、有其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乡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市一中)在探索、擎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理念和路径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走适合教育的道路,致力于办好一所“适合”当代中国的中学,让教育走出单纯为升学服务的误区,回归育人的原点,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迄今为止,适合教育已经在市一中这片教育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并成为全校师生的行动自觉,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高水平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贡献了一份学校样例。
一、课程育人,构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思想的载体,是学校特色发展和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学校在按照国家课程课时标准要求开齐开足相关课程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整体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科课与实践课、综合课与分科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工课与艺术课的“四个交融”。在课程设置上始终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文理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创新不仅靠逻辑思维,也在于形象思维、大跨度的联想与想象。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二是坚持智、体结合。智是建立在健康的体魄上的,体是物理存在,没有体健何谈智优。因此,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和强化体育教学,增加体育课时,开展体育选项教学,做好体质达标,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校积极打造高效活泼生本课堂,高度关注学生的学,营造竞争氛围,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依托学生自主能力,突出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起来。学校发掘、培育名师优秀教学法,老师们掀起了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的热潮,杨会兰老师“高中数学思维再现法”教学法、刘俊娟老师的“高中英语双单”教学法等多个教学法被评为全市优秀教学法。学校严格落实课堂管理的“一四三二二一”规范,即一原则:我的课堂我负责;四要求:提前候课、检查环境、关注状态、保证留白;三检查:查教案、查听课记录、查作业批改;两观察: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两反馈:年级通过值班检查对课堂管理进行日反馈,教研组和领导干部通过听评课对课堂管理集中反馈;一分析:成绩监测分析报告。
同时,学校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为导向,遵循“整体设计,协同育人;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以管促建,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依托班级、社团,充分调动校、家、社三方力量,自主开发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实现学生课程的选择性。校本课程由四大模块构成,即人文、科学、健康和艺术,包含红色校史、礼仪教育、书法艺术、经典诵读、励志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产权等30多门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并利用具有地方或学校特色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资源的育人价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涵养其家国情怀,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环境育人,营造诗性校园物态文化
学校按照“营造氛围,赋新传统,涵养品性,追求自觉”文化建设总要求,秉持“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校训,践行“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一中精神,以建设“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不断厚植学校文化内涵,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强化一中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认同。学校从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出发,确定校园主色调为红、灰、白。“红”沉淀着市一中的红色基因,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昭示着学校在新时代旭日东升。而“灰白”是太行山石头的颜色,“灰”映衬着质朴和刚毅,“白”象征着无私奉献、廉洁从教,三色分别对应学校的红色文化、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学校建设底蕴丰富层次分明的校园文化景观,让师生在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和学习,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孔子、钱学森、雷锋、杨蕴玉(首任党组织书记)和赵振业(校友院士)5处雕塑亲和而不失庄重,彰显着先贤及校友对一中学子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厚望;月亮门、榴园、静林门、环翠居门,昭示学校不同时期的历史传承,绿植将三门相连,学生的生活区域就成了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封闭独立区域,适合生活的区域就应该安静舒适,适合学习的区域不妨更加活泼、充满激情和朝气;师恩石、“山品水德”校园文化石、博约亭、折桂亭、不倦亭、采芹园、近知园,景色优美,意蕴深远,是师生们观赏、休息的绝佳处。清风吹拂,吹去师生身体的疲惫,文化涵养,浸润师生纯粹的心灵。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等载体,打造书香文化墙、诗词文化墙、翰墨文化墙、山水文化墙,厚植校园文化内涵,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活动,规划设计不同主题的校园墙报、班级板报、宣传橱窗等,定期评比展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校史博物馆、数理探索馆等作用,打造学校文化交流互动新窗口。
行走在市一中特有的雕塑、大树、文化石、教学楼、图书馆等一个个一中符号之间,感受着迎面而来的一中之风,现实的市一中比想象中的市一中更美、更有书卷气、更具个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师生从中感受“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博大情怀。
三、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要想引起学生共鸣,开展适合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就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育人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学校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好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学生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多元发展,全面成长。
以德为先,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演讲比赛、“唱响红色经典、凝聚奋进力量”歌咏比赛、“丹青歌盛世、翰墨颂祖国”,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每周坚持开展在升旗仪式上用5分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党爱国教育,组织师生到原阳县、武陟县开展“走黄河”研学实践活动,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到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红旗渠进行研学实践活动,走人工天河,感悟红旗渠精神;到新乡南太行军事体验园开展国防教育红色主题研学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以智为本,夯实学生发展根基。学校组织师生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探寻农业灌溉“密码”,在阡陌之中感受科技魅力;观摩校友葛绶青捐赠的航天模型,聆听航天知识,传承航天精神;到中原农谷、河南科技馆开展研学实践,领略科学魅力,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以体为重,锻造强健体魄。学校围绕“让体育成为一中特色”的指导思想,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各年级积极利用“阳光大课间”活动,以体育人,以体育心,以体增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压力,健康成长;举办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赛事,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磨砺意志。
以美为贵,陶冶高尚情操。学校落实“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秉承“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教学宗旨,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美育课堂播撒艺术种子,打造特色思政阵地;依托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美术社团、书法社团、箜篌社团等十几个艺术社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以劳为基,培养顽强品格。学校持续擦亮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校的底色,以幸福农场为依托,组织开展劳动科技周实践活动,举办“夏季采摘节”和“小麦丰收节”,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近农业,体会劳动乐趣,感受劳动幸福;开展“耕天耘梦、致知于行”为主题的太空种子种植实践活动,开展新乡清洁日、家务劳动周、校园护林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厨艺风采展示活动。
以心赋能,呵护美丽心灵。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开展祝福书签、心理游园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我探索心理团辅等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启用“心晴邮筒”,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为学生们畅所欲言、疏解烦恼提供了一条新渠道;选聘15名心理教师组成“心灵使者团”,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四、管理育人,激发学生挺膺担当
无制度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育人过程离不开管理,但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性。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健全发展,用爱让不一样的人一样精彩。学校坚持把管理的教育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和深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遇到更好的自己。
学校健全以年级为落实主体的育人管理制度。班集体是学生管理的实体,学校特别注重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良好班风,打造成长型班级。抓实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方法管理,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自我目标定位,用好《成长日志》,制订成长计划,规划学习、生活时间,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位一体”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学生处、团委的指导下,成立校级、年级和班级的学生会和团总支组织,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开展班徽设计大赛、班级文化论坛等活动,组织优秀班主任去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培训,提升班主任的工作专业化水平;与《德育报》加强战略合作,组织进行《追忆流金岁月、寻找身边感动》系列征文活动,讲述市一中师生故事,增进班级师生情谊。
学校注重陪伴式管理,老师们在陪伴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陪伴中发挥教育细节的教育力量,为学生提供积极的精神价值。班主任每天要做到“五到岗”,即早自习前到班,上午跑操到场,午读前到班,下午跑操到场,晚自习到班。早读班主任全程陪伴,任课老师做好晚自习辅导。高考、中考前一个月,所有任课老师要全员到岗,温情陪伴毕业生向高考、中考冲刺。严格落实校园督导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明晰整改要求和整改目标,细化整治措施,责任到人,限时落实;充分发挥“校长信箱”和“校长接待日”的监督反馈功能,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
学校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新乡市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细则》,强化德育过程管理,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把市一中的“严文化”和“爱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严管厚爱中健康茁壮成长。各级部利用家长会、班会、年级例会,组织师生、家长持续深入学习,研讨疑难问题,明确实施要求,形成了年级具体的细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家长、任课教师、行政老师的作用,营造“人人、时时、处处”抓德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细则实施以来,学生的纪律观念得到提升,课堂效果得到优化,育人效果更加明显。
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不是给学生同样的台阶,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让他们看到更好的风景。市一中的追求愿景就是办这样的“适合学校”,以“适合教育”为推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在市一中,‘适合教育’是一种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也是全体教师的理想追求,更是让教育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案更有厚度,竭力不负人民群众对美好学校的期望!”市一中党委书记王伟的这番肺腑之言,不仅展现了一位资深教育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也为市一中“适合教育”的实践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当代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过去的教育形态也在发生变化,适合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市一中将继续高擎“适合教育”大旗,拥抱时代潮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向着更瞩目的成就,向着更璀璨的明天,一路拼搏、一路超越,让市一中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成为有文化品位、有精神感召力的文明高地。
(本版文图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