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聚合力 师德建设筑根基
我市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市教育局在暑假期间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智库领航座谈会

  马晨红摄

“三名工程”卫水联盟建设启动仪式马晨红摄

  市教育局邀请专家为全市中小学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培训 马晨红 摄

“百位名师进千校”启动仪式 长融媒 摄

  中原名师培育对象王倩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研修活动 王倩 摄

教师在“三名”大讲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

马晨红 摄

□苏绍彬

  近年来,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强化“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的示范引领,深入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系统性提升和显著成效,多项教师发展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省级名校长30人、省级名班主任24人、省级名师731人,荣获省级以上师德类荣誉22项,总数位列全省首位。在2025年全省评选的10名中原名班主任中,新乡占2席;一名教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为全省唯一获得者。中共新乡市委、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先后发出号召,开展向“新乡师德先进群体”学习活动;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编纂图书《太行山下好老师》,成为全省师德建设的鲜活教材,区域教育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一、完善梯级成长机制,构建教育人才全程发展体系

  市教育局坚持“多渠道引进、精准化储备、系统化培育”的总体思路,近3年累计招聘教师635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9.5%,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达42.1%,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三名”人才的成长路径与发展需求,分类构建了“科学规范、清晰有序、动态可续”的发展体系,实现人才早期发现、精准培养、有效激励。

  在名师培育方面,出台《新乡市市级名师遴选工作实施方案》,系统设计“遴选—培育—认定—考核—辐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打造“校级骨干—县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中原名师”五级发展阶梯,明确教学成果、科研能力、承担课时、示范引领作用等十大类考核指标,从架构、目标到实施要求,为教师成长绘制“进阶路线图”,突出“优绩优酬、能者上”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名班主任队伍建设层面,构建了“省—市—县—片—校”五级联动机制。以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为高端引领,市级工作室为中坚骨干,县级工作室为基础支撑,进一步向下辐射至片区工作坊和校本研修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全贯通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生态系统,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的转变。

  名校长培育方面,将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校长岗位聘任、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作为校长评价与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打破传统身份管理模式,建立“能上能下、优绩优岗”的新机制。目前,全市已评定一级校长50名、二级校长136名、三级校长618名。2名校长被认定为首批中原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4名校长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工作室成员,一支专业化、梯队化的校长队伍正逐步壮大。

二、搭建多元赋能平台,全面激发教育人才创新活力

  成立“三名工程”卫水联盟,打破行政区划和校际资源壁垒,构建起立足本土、联动共享的交流平台、培训体系和竞赛机制,为教育人才提供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和实战演练的广阔舞台。

  一是打造立体化、聚焦实际的研讨平台。持续举办“千人校长大会”“名师研讨会”“名班主任研讨会”“名校长研讨会”及“我向专家汇报”等品牌活动,外邀高校教授、省部级专家宣讲前沿教育理论与政策动态。在“三名工程”大讲堂上,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明宇带来《课堂生态重构与AIGC赋能教育变革》专题报告,从前沿视角解析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内请本土优秀“三名”人才分享一线治校、治班、治学经验,将先进个体的宝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同时,针对“特殊教育学生家校协同”“初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等非共性但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开展“月月有主题、校校可参与”的“切块式”小微研讨,集中智慧攻坚克难,精准回应教育一线需求。新乡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立康说:“‘教育家型校长’这个目标很高远,但新乡给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万名校长培训’、青年骨干校长工程,特别是连续十九届的校长论坛,每一次都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盛宴。”

  二是建立系统完备、覆盖全员的培训体系。高效整合“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及校本研修五级项目,形成教师终身学习支持系统。全市年度培训经费投入超过2000万元,用于支持教师培训1.8万人次,其中省级以上高端培训达1.2万人次。在市级层面,常态化举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市级名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等系列专项培训。5年来,已累计培训新任职校长近800名、市级以上名师及骨干教师近6000名,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是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优的本土竞赛机制。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竞赛改革,将其作为锤炼队伍、发现人才、推广经验的重要途径。连续8年成功举办新乡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将其打造为展示专业素养、分享教育智慧的标志性平台,培育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顶尖班主任人才。中原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赵方强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核心是“育人”。我市以赛代训,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作为锤炼真本事的练兵场。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班主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推荐48人参加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41人荣获奖项,获奖率高达86%。其中,封丘县教师任明杰、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王倩的班主任工作典型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嘉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王露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在该项赛事中零的突破,树立了区域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标杆。

三、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促进区域教育群体共同成长

  太行山不只有一座高峰,新乡教育亦不止于个体闪耀。我市始终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工作室深度引领、名师下沉辐射、师德师风涵养等多项举措,系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乡村学校流动,努力实现从“个体卓越”到“群体优秀”的跨越,优质教育资源正呈现出由点及面、辐射全域的蓬勃态势。

  一是充分发挥“三名”工作室的集群引领作用。全面推行“工作室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链式孵化模式,通过签订师徒协议、任务驱动、名校跟岗实践、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年均培育省级、市级骨干教师1000余名。名师工作室成员梁维静说:“自从加入魏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感觉像打开了一扇窗。名师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教育的热爱。”目前,已建成省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9个、中原名师工作室27个。市第二十二中学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个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名师集聚效应和辐射源头。

  二是推动名师资源向基层和乡村学校辐射。深入开展“百位名师进千校”专项行动,建立和完善城乡校际结对帮扶机制,组织省级、市级名师与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建立长期结对关系,通过送教下乡、示范课教学、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打造名师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品牌,聚焦教育改革热点和一线教学难点,年均举办10场,受益基层教师超过5000人次,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重要渠道。在2025年名师大讲堂第一期活动中,市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魏巍详细阐释了如何培养名师、发展名师,200余人参加现场讲座,约3万人次通过新乡广播电视台、“新乡教育”官方抖音在线观看讲座直播,将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风采辐射到广大一线教师。

  三是筑牢师德师风建设根基。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组建“新乡师德先进群体报告团”,深入各县(市、区)和学校开展巡回宣讲2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教师上万人次,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内涵。红旗区种德小学孙玫说:“听到像张峰老师这样扎根一线的感人故事,让我觉得这些师德标兵一下子接地气了。他们的故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告诉我们,作为普通的老师,只要我们坚守初心、扎根一线,我们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出台《新乡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规范教育纳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做“四有”好老师的浓厚氛围。

  我市通过系统性、多层次、创新性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仅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育领军人才队伍,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根基。未来,新乡教育将继续以太行为鉴、以师者为镜,让师德火种越烧越旺,“三名”根基越扎越深,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谱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