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以文化人传薪火 固本培元铸根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冬丽 陈锡林
近年来,新乡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师生、引领风尚,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太行山麓的红色基因到昆仑山下的奋斗足迹,从课堂教学的思想引领到社会实践的淬炼成长,新乡学院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办学追求,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文化育人体系。
黄河岸边:厚植家国情怀
“小学五年级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研究”“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现状研究——以新乡市X小学六年级为例”“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主动性人格的中介”“连翘衍生多孔碳的制备及在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中的性能研究”......翻阅新乡学院近年来的优秀毕业生学位论文,这些选题不仅源于真实社会关切,更深深植根于家国土壤,展现出学子们以专业能力回应时代需求、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毕业设计作为全程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新乡学院明确提出毕业论文须“扎根实践”,实质是将区域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回应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现实挑战,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突破,更在实践淬炼中厚植了学生立足现实、服务家国的深厚情怀。以教育科学学院为例,该院推动毕业论文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鼓励师范生以教育教学真实问题为选题,通过调研、实践和案例分析完成论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坚定了教育报国的初心。
以文化人,既要在课堂上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培育文化素养。新乡学院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双融合模式,使文化浸润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室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完成;第二课堂指在教学计划外、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文体活动、学术活动、科技活动等。新乡学院在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第二课堂纳入毕业学分管理,同时制定《新乡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评定与管理办法》。通过强化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推动双课堂融通互促,全面促进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第二课堂建设中,学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课程资源,同时注重融入红色精神,将蕴含时代力量的红色文化注入课堂。目前,新乡学院已建成第二课堂31个微专业。2025年,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微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双千计划”首批入库名单。
各学院积极推动双课堂融合创新。例如教育科学学院面向大一学生开设院本课程《教师专业思想导引》(2021年获批河南省第二批一流课程)《艺友式活动成长》(省“战疫”类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紧密围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构建“名师讲堂+实地观摩+艺友互助”三维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况,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院累计邀请50余位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及教育专家走进课堂,通过专题讲授与面对面交流,覆盖每一届师范专业新生,参与学生超3000人次。同时,组织学生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通过全国模范教师“扎根乡村20年”等真实事迹,将师德规范转化为可感可学的教育叙事。
此外,学校借鉴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组织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教育故事分享、模拟教学、教育影片赏析等活动。通过学长学姐讲述自己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收获;在模拟课堂讨论环节,艺友小组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展开讨论,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模拟展示。通过“艺友式”活动成长课程,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深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教育创新意识。仅2024年,新乡学院就组织开展了12批次、1500余名学生参与的活动,切实从产出导向提升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认同,为其成长为合格教师奠定基础。
太行山麓:红色文化铸魂
清晨的新乡学院校史馆内,一群学生驻足凝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1949年,我们学校的前身——太行公立师范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背着黑板在山洞里办学,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太行山区......”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令在场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这正是新乡学院以红色校史为载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写照。
新乡学院的办学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红色文化传承史。1949年7月,我党创办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同时建立中共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党支部,当年10月更名为平原省立新乡师范学校,1958年9月更名为新乡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4月更名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与平原大学和新乡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公办本科高校,更名新乡学院。
从战火中走来,七十余载红色文化浸润,让新乡学院“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与民族进步共命运,确立了“扎根中原、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升本以来,新乡学院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先后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在2023年河南省高校分类评价中,学校稳居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目前,新乡学院设有24个二级学院、18个科研机构、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等48个,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新乡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万余人,成教生1.7万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15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带着“太行精神”奔赴祖国各地,成为豫北地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新乡这片红色沃土始终激荡着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这里不仅有八路军皮定均指挥所等红色遗址,还有华新纱厂、薄壁暴动、野厂惨案等革命旧址,如星辰般散布于牧野大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乡涌现出10多位全国先进典型、100多位省级先进模范、1000多位市县级先进人物。老一辈先进模范事迹历久弥新,新一代典型人物层出不穷,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新乡先进群体现象”。
生于斯长于斯的新乡学院深挖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结合高校人才教育特点,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刘庄、唐庄、郭亮等先进群体教育基地作为学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基地实践+课程浸润+活动引领”文化育人体系,让地方文化成为“以文化人”的鲜活课堂。
各学院及学生社会实践团体先后多次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来到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组织开展“感红色历史、悟精神之光、庆新中国华诞”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学习了“民族危亡”“纱厂磨难”“豫北星火”“中流砥柱”等展区,观看情景剧《红色的火种》和话剧《豫北母亲》,深入了解刘海珠、刘海秋两兄弟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在红色历史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到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辉县市冀屯镇、新乡县刘庄史来贺纪念馆,开展“学习先进强信念、砥砺前行勇担当”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师生纷纷表示,要以先进为榜样,主动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乡学院依托遍布新乡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开展“重走太行抗战路”“先进群体精神研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筑牢家国情怀。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新荷作家班走访太行公仆展览、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纪念馆等,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3D打印学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进课堂、进实验系列活动,设计打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立体文字,创作“一大旧址模型”等一系列红色文创作品,让文化传承从“听”“看”变为“创”“做”,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入脑入心”。
昆仑脚下:传递文化薪火
“老师,这个汉字的笔画顺序我还是记不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某小学的教室里,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冯想正轻轻攥着维吾尔族学生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书写汉字。作为新乡学院新疆支教团队的一员,她已在这里度过了5个月的时光。从南太行到昆仑山,新乡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红色文化传承以支教的方式在边疆生根发芽。
2017年年底,新疆和田市教育局因教师短缺,来到新乡学院招聘师范毕业生。2018年,新乡学院与新疆和田市教育局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当年年初,首批31名学生启程赴和田实习支教,自此开启了新乡学院学子边疆实习支教的历史。截至2025年7月,新乡学院近600名学子跨越3800公里,到和田市开展实习支教,输送了一批批祖国需要、甘愿扎根西部的人才,让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一批批实习教师扎根一线,接力奉献,在边疆热土上培育学子深厚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担当。
2025年2月,由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17名学生组成的支教团,开启“文化援疆、教育报国”的征程。实
习生分赴27个教学点开展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工作。初到和田,干燥的气候、语言的隔阂、教学的压力接踵而至,但新乡学院学子用坚守交出来自南太行红色沃野的不悔答卷。
新乡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伟表示,教育援疆是使命接力,通过多年支教和田,新乡学院的一批学生扎根西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建设作出了贡献。
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教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学院的实践育人模式融入支教工作。2021级支教学生普岁岁还记得,她担任和田市第十二小学二年级(16)班副班主任的那个学期,班里汉语拼音测试成绩排名全校倒数第一。从不服输的她到网上找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和孩子们谈心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那个学期结束,语文全班平均分68.84,比学期初的37.25分几乎翻了一番。
2022级专升本支教生张鹏程记得,2023年年初,一路经过平原、高原、戈壁、荒漠、雪山......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他感觉到自己身上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2024年年初,他和4名同学再次“返场”和田,其中的3名同学已经考入和田中小学任教。
新乡学院2019级心理学专业的师汉卿同学毕业后,在迷茫中找到复旦大学的校园保安工作,同宿舍同学靳忠霖、王思杰分别入职和田市浙江中学与和田市一中。在舍友张建鹏的建议下,2024年报考和田招教,张建鹏顺利考上和田市吉亚乡昆仑中学,师汉卿考上和田县一中。用师汉卿自己的话来说:“考上和田教师岗,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朱庆杰,2022级小学教育专升本学生,2023年上半年在和田市吉亚乡中心小学顶岗实习一个学期。实习回来后,家人担心他在和田扎根,在家乡附近给他找了一个学校代课教师的工作。但朱庆杰一直挂念着自己在和田实习时教的学生,于是,2025年5月,他说服家人,毅然报考了和田市吉亚乡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岗位,并顺利考取。目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已有40余名毕业生在和田教育系统任职,他们扎根西部、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强国建设。
在多年支教工作中,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语言上的障碍。2023年,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组织“‘一字一句普通话,千言万语绘中华’推普疆行实践团”,到新疆和田地区对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开展普通话培训,为村民开设趣味普通话课堂,在社区开展推普宣传,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还获得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在2025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石榴花开,语连万家’手牵手推普援疆社会实践团”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团队。此次入选全国重点团队,既是对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多年深耕边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充分肯定,更是实践团师生赓续荣光,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教育援疆不仅是送知识,更是传文化。”学校党委副书记宋伟表示,一批批学子扎根西部,在边疆播撒中华文化种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交融贡献力量,这正是“以文化人”最动人的实践答卷。扎根大地:培育时代新人
在新乡学院3D打印实验室里,学生自主设计的钛合金骨骼植入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背后是“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产业文化支撑;在封丘县李家庄村的麦田旁,乡村规划图纸变为现实,承载着“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实践文化理念——学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产业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育人全程,推动“以文化人”与时代同频共振。
近年来,新乡学院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构建“优势专业+产业集群”专业体系,在教师教育、新能源材料、现代农业及3D打印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
新乡学院以师范教育“起家”,积淀深厚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底蕴。目前,学校开设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4个师范专业,已培养15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是豫北地区重要的教师培育基地。新乡学院在学科建设上成果显著:教育学原理获批校级首批重点学科、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教育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成为河南省新一轮重点学科。在学位点建设方面,新乡学院稳步推进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构建,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跻身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2022年获得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资格。近年来,新乡学院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55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扎实进展。
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遴选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立项建设单位,新乡学院凭借扎实的教师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经验积累,申报获批立项,并获得河南省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育资格。2021年,学校获得国培计划培训资格。5年来,新乡学院共培养省级骨干教师3600余人、县级骨干教师7000余人、青年骨干教师1000余人,为内黄、林州、范县、获嘉、淇县、舞阳、卫辉等国培计划项目县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宋伟连续多年在教师培训研修班中深入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强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动力。此外,为落实河南省教育厅《深入推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动发展的若干措施》(教师〔2025〕75号),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构建了“2+1+4+10+N”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该模式以“双导师制”为核心,联合国培项目县教研员,组织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结对,通过“跟岗实践—课例研讨—成果转化”路径,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闭环,健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进国培、省培项目成果转化和职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新乡学院通过前期准备,在心理学、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专业中,共遴选50余名优秀师范生,同时选聘20余名校外导师,参与此次工作坊活动。每4人一组,跟随双导师进入教育实践场景,通过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一线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等,亲身体验教育教学,进行观摩调研学习。并跟随导师进行反思实践,逐步实现师范专业认证“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并形成教研思维,培育孵化教科研成果。目前已孵化省级课题3项,全方位促进学生教学能力进阶成长。
2017年新乡学院与封丘县城关乡李家庄村建立帮扶关系,累计选派300余人次专家教授、科技扶贫团赶赴封丘,开展基层干部、农户技术培训近2万人次,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封丘样本”。2024年,双方签订新一轮校地合作帮扶协议,新乡学院向封丘县赠送6个村庄的规划设计作品,并建立乡村规划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宜居宜业乡村建设。
通过校企共建,新乡学院3D打印数字智造创新平台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助力我市及相关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学与统计学院与泰迪智能科技共建实训基地,引入“6+6+6学徒制”,结合线上培训与项目实战,培养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商学院与新乡市康贝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围绕医疗器械研发、人才需求对接开展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落地。新乡学院与产业共舞,校企协同的“创新引擎”正加速引领地方产业创新发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新乡学院党委书记王孝俊强调:“课程改革要将产业文化、实践文化纳入教学,让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融入生产流程。以文化人不是空谈,要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行业文化、筑牢职业根基,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新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对企业送来的一块耐磨材料开展精密检测。基于详实的检测数据,双方深入探讨后,为企业制订了针对性的材料优化方案。这正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为本地企业河南超聚变新材料公司提供材料性能测试与优化服务的实例,团队还将该项目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
仰望星空:践行以文化人
从太行山麓的红色文化传承到昆仑山下的文化交融,从课堂上的文化浸润到产业中的文化践行,新乡学院用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是一句空谈,而是融入血脉的办学基因——是师范学子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坚守,是工科学生在车间里精益求精的追求,是文科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建言献策的担当。
王孝俊表示:“我校坚持以文化人,始终扎根地方、紧扣应用——以优秀传统文化铸品格,以红色文化砺初心,以先进文化引方向,对学生进行浸润、陶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文化育人,新乡学院将文化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培养既有扎实专业能力,又具深厚家国情怀,真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路径。”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共振,个人的成长在于文化素养与家国担当的交融。新乡学院正以“以文化人传薪火、固本培元铸根基”的坚定信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位学子的成长征程,以坚实根基支撑学校与国家发展同行,续写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