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个情结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永新

  最近从网络媒体上,连续看到几个报道拒服兵役的案例,心里产生一种情绪,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不由得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当兵情结,引出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

  那个年代,无论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宣传,都崇尚一种英雄主义。从小就听老师讲,军人用热血和生命托起共和国的希望,他们给人民带来了和平,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从那时起,崇尚军人的情结就刻在了我心里。那时候,谁家有人当了兵,那可真是令人羡慕,羡慕的同时,还会对这家人生出些许尊重来。每个有志青年都向往到部队接受锻炼,可是因为部队有严格的要求,不少人怀揣这个理想却无法实现。尤其是女兵,招得人数寥寥无几,机会更少。

  那一年,我已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了,在初冬的一个日子里,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要在学校招收女兵。顿时女生们兴奋起来,叽叽喳喳议论不休。后来老师又在班上证实了这个消息,并说很快就组织报名。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渴望。可是大家也清楚,当兵政审、体检都非常严格,稍有问题,就会被淘汰。那些自以为条件过硬的女生情绪昂扬,跃跃欲试。而有几个平时活泼的人,却是神色黯然。据说她们的父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对自己的情况再三衡量,仍是心有余悸。父亲从这场运动开始就成了批判对象,当时还没有恢复工作,恐怕这一条就难以过关。我无法对同学说出自己的顾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谁又能真正感同身受呢!可心里的欲望不停地翻滚,怎么也压不下这个念头。想了想,干脆去问问情况再决定吧。我拉着一个同学找到学校有关部门询问征女兵的事,一个男老师很和气地告诉我们,只招一个,政审很严。大概是怕我们失去信心,又补上一句:谁都可以报名。后来这个消息在同学中传开了,听说只招一个,女生们有些担心了。一个消息灵通的同学透露,这个女兵指标是有目标的。大家听了将信将疑。不过通过这些消息的传播,原来热烈的气氛有些沉寂了,报不报名成了有些人的纠结。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望而却步了。

  这件事慢慢平静下来,只有报过名的人在急切等待。忽然有一天,老师在班上宣布,某某同学当兵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同学,齐刷刷看向她的座位——果然座位是空的。她不声不响地在夜晚坐火车走了。

  很快,失落的女生们,热情又被这个当兵的同学吸引了。日日盼着她的来信,等着她穿军装的照片。后面的事就可想而知了。女生们纷纷效仿,穿着借来的军衣军帽,照了一张半身相,可惜没有领章帽徽。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觉得不过瘾,又跑到照相馆,手持“长枪”,留下一张“我要当兵”的时代纪念。

  这件事过后,我心里一直有点惆怅的感觉,思绪里全是对当兵的幻想。于是我悄悄给一个在部队工作、我称呼表叔的亲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诉说了想参军的愿望,道出了心中的委屈。写完信,仍觉得不够尽意,又随笔写下一篇短文。文中讲了一个故事:我参军来到了北京,在军营的夜晚,我做了个梦,梦中见到了毛主席。我用充满幻想的真情,把自己的理想倾诉得淋漓尽致。表叔很快给我回了信,他告诉我:“干革命不止一条路,你年纪还小,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有机会报效祖国。”他在信中讲了很多道理,殷殷嘱咐,切切期望,跃然纸上。他的开导充满了力量,自然而亲切。我看完信,把它放进书包里,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情绪慢慢化解开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那个年代,英雄情结陪伴我们成长。看的电影、小说都是主旋律的内容,看这样的电影、小说,会流泪,会激动,会产生一种动力:当祖国需要时,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就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在我身边,这样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我有一个小伙伴,她的父母去世得早,只有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哥哥到了参军的年龄,就想去当兵。妹妹有些不舍,哥哥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说,爸爸当过兵,我也想当兵。其实这时他父亲单位已经在考虑安排他进工厂工作。征兵部门也考虑到兄妹俩的实际情况,劝他等妹妹大一点再去部队。哥哥一听急了,拉着妹妹跑到征兵部门,让妹妹当场表态,支持哥哥参军。街道组织也表示一定会关照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就这样,哥哥如愿以偿。我去看这个小伙伴,她一见到我,就把我拉到屋门口,指着牌子,一字一句地念出“军属光荣”!我俩都笑了。

  我下乡插队的那个村子里,有一年征兵时,一个年轻人报了名。到了体检时,他担心体重不够,就随手从家里拿了两个红薯,想夹在腋下增加体重。一个乡下孩子,不懂这些规矩,他不知道体检是要脱衣服的,结果闹了个笑话。这次没有走成,从此饭量大增,他妹妹对我们说,她哥在增重,明年非要再去试试。第二年,他的体重达标了,欢天喜地地戴着大红花去了部队。

  还有一个当兵的故事,是另外一种情况。邻居有一个儿子在部队刚提了干,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场自卫反击战。一场战斗打下来,他伤了一条腿。战争结束,他立功受奖。组织上征求这个军人的意见,如果他愿意转业,会根据他的情况妥善安排;如果选择留在部队,也会有他的用武之地。父母心疼他,希望他转业回来,过上正常生活。可他说,自己这辈子交给部队了。他做通父母的思想,执意留在了军营。后来又到军事院校深造,毕业后留在了学校,教书育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部队作贡献。

  最后再说一个让我心生敬意的例子,他是我的同学。早年因为他的耳朵发炎穿孔,想当兵却走不成。多年后,他不忘初衷,克服家庭困难,把两个儿子先后送到部队,完成了他的心愿,那点人生遗憾终于补上了。

  事隔这么多年,重提这些往事,丝毫不感觉陈旧。除了感慨他们共同的当兵情结,还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一代人的价值取向。时光流逝,过去很多认为重要的事,会渐渐淡化,对一些喜欢的东西也会改变看法。唯有当兵这个情结不会变,因为它的背后是报效祖国的一颗心,这就是保留这个情结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