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以文化人”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崔静

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教育的使命是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两者相辅相成,高度契合。置于文化育人视域,高校应立足中国国情、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创生与发展,突破以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信息甄别和媒介批判为目的的育人框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探索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创新的育人路径,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新的育人支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思想支撑、理论指引与行动指南。高校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中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强化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Semali 进一步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受众识别媒介文本编码规则,揭露文化霸权机制。英国传播学者 D·白金汉在《全球化与媒介教育》中批评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普适性,主张结合本土文化传统重构教育内容,避免“技术至上”导致的文化同质化。中国传媒大学张开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提出,需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转向路径,如将“中庸之道”融入媒介使用伦理,避免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本土文化认同的侵蚀。这些理论共同揭示了媒介素养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质内涵及其重要性,强调与本国和本民族文化思想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从文化和哲学层面洞察媒介信息中不良意识形态的传播逻辑与文化侵略,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批判性审视大众传媒,实现批判思维与批评能力培养的主体功能拓展。

基于此,高校优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从学校顶层设计着手,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文化育人及思政育人的核心内容,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使之贯穿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顶层设计中,依托并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三项工作,彰显高校全过程育人成效,进一步延展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优秀文化传播的场域。具体实施中,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工程、融入素质教育工程,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平台,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宽这一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文化育人理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明确的教育理念,是本土化创生的教育理念,也是指导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教育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文化立场的核心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核、思维方式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体系深度融合,既避免“去本土化”的理论盲从,也拒绝封闭保守的文化排外,最终形成以时代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内容体系,实现“以文化人”与“以媒育人”的双重教育目标。

第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协同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内容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有力的理论解析媒介技术与文化生产的辩证关系,阐明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系统性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引用史料典籍中的媒介伦理、红色新闻史案例、主流媒体融合实践等内容,形成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框架。第二,兼顾本土文化传承创新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推动本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媒介创作教学,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开发乡土文化传播教学模块、建立“文化比较”教学单元;批判性借鉴西方媒介批判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规避理论盲从与技术照搬。第三,以实践创新为抓手,强化文化育人实效评价。尝试构建“理论—实践—评价”体系,开设“媒介与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内容,增设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等实践项目。在评价中加入“文化传播效能”指标,通过海外平台传播数据评估中国价值观传递效果,突破技术导向的单一评价模式。

三、激发“以文化人”功能,用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主渠道

充分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需用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主渠道,通过透彻的课堂理论教学解构学理内核、通过适切的实践教学激发文化创新意识、厚植文化自信,为高校构建 “立德树人新格局”赋能。

一方面,需深耕课堂教学,讲透核心知识,培育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教育融合了新闻传播学、媒介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以科学严谨的专业知识体系为支撑。教育实施者需全面提升多学科能力素质、强化理论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以专业知识为基石、以学理逻辑为脉络,对文化传播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进行学理剖析,通过学科理论迁移与案例实证分析相互支撑佐证,既以彻底的理论逻辑增强说服力,又以具体案例的亲和力引发情感共鸣,才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需拓展实践教学,激活创新思维,强化文化表达力。当下开放式内容平台为文化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自媒体创作者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践中可统筹推进校园媒体阵地建设与媒介素养专业师资培养,打造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组织媒体调研、新闻创作等实践活动;聚焦媒介内容创作等技能培养,引导学习者通过媒介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在实践中全面提升掌握媒介素养理论内涵实质和操作技能,实现文化表达与社会参与的双向赋能。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河南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