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客服真诈骗 警银联手挽损15万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近日,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被成功阻断——反诈民警与中原银行工作人员紧密协作,不仅识破骗局,更帮助老人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用实际行动筑牢群众财产安全防线。

  当日,中原银行某网点迎来一位特殊的老年客户。老人明确提出两项需求:一是将名下两笔尚未到期的定期存款转为活期,二是开通银行卡免密支付功能。

  按照银行业务办理规范,工作人员就老人的操作意图进行例行询问。老人称,自己接到“银行客服”电话,对方要求其必须到柜台办理这两项指定业务。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及反诈培训沉淀的职业敏感性,工作人员察觉事情蹊跷:正常情况下,银行不会主动要求客户将未到期定期存款转活期,更不会轻易建议开通风险较高的免密支付功能。

  为避免老人遭遇诈骗,工作人员立即暂停业务办理,并第一时间拨通市公安局牧野分局电侦大队电话,详细说明现场情况,请求警方介入核查。

  牧野分局电侦大队民警接到银行求助电话后,迅速驱车赶往涉事网点。到达现场后,民警先安抚老人情绪,又耐心询问事件全貌,逐步还原骗局经过。

  老人回忆,当天上午,她接到自称“银行客服”的来电。对方不仅能准确说出老人的姓名、银行卡号等基本信息,还主动发送一张“客服工作牌”照片,以此获取老人信任。随后,“银行客服”以“账户存在安全风险”“需升级保护权限”为由,要求老人前往银行办理定期转活期、开通免密支付业务,并称“只有完成这些操作,才能保障账户资金安全”。老人信以为真,便按对方要求前往银行办理业务。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民警在征得老人同意后检查了她的手机,发现手机中已被悄悄安装两款风险软件:一款是用于规避监管的翻墙软件,另一款是可远程操控手机的软件。民警判断,若诈骗分子得手,后续可能通过远程操控软件直接操作老人账户,将15万元活期资金转走,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民警结合近期类似诈骗案例,向老人详细讲解此类“假客服”诈骗的常见手段:诈骗分子通常以“账户异常”“身份核验”为借口,通过伪造证件获取信任,再诱导受害人办理免密支付、进行转账等操作,最终套取资金。经过民警的细致讲解,老人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险些落入诈骗陷阱(如图)。

  为彻底阻断诈骗分子的作案路径,保障老人财产安全,民警立即协助老人采取应急措施:对其名下所有银行卡进行挂失,避免其他账户遭遇风险。

  但反诈工作并未就此结束。考虑到老年人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辨别能力普遍较弱,为防止老人后续再次遭遇同类骗局,民警特意电话联系老人的女儿及外孙女,详细告知此次险些被骗的经过,同时反复叮嘱家属:日常要多关注老人的生活及资金变动,定期向老人普及反诈知识,帮助老人提高防范意识。

  此次成功挽损,既是中原银行工作人员“火眼金睛”、及时预警的结果,也是公安机关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体现,凸显警银协作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的重要作用。

  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共同提醒:老年人因对新型诈骗手段了解较少,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若接到自称“银行客服”“平台客服”的来电,务必提高警惕。切勿轻易相信对方提供的“身份证明”,可通过官方渠道(银行官网、官方APP、网点电话)核实对方身份;不要按照陌生人要求办理定期转活期、开通免密支付、转账汇款等操作;不要随意在手机上安装来源不明的软件,尤其是翻墙软件、远程控制软件;遇到可疑情况,及时联系家人、银行工作人员或拨打110报警,切勿拖延,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刘志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