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革新艺术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新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对于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瑰宝,我们理应珍视。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与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审美层面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寻更为广阔的艺术发展路径,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尊重市场发展。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其传播依赖于人和市场。当前,流行文化发展态势强劲,传统艺术普遍面临传承困境。这并非意味着传统艺术过气了,只是因为其发展速度未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节奏。新鲜事物不断迭代出新,持续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缺乏创新的传统艺术难以进入大众视野,自然会在与新鲜事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新鲜事物“比下去”无可厚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既不否定当下,也不妄自菲薄。以民乐为例,其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内涵。若要实现其发展,就必须进行普及,扩大受众群体,进而提升其影响力。首先,我们需正视民乐所处的困境,固步自封绝无出路;其次,要探寻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努力打破这一困境;最为关键的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发展规律,寻求创新路径,突出民乐特质,发扬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建设良好的发展生态。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才资源。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优势,为艺术创作的活力与自由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仍以民乐为例,当下,青年人受到过多电子信息影响,审美鉴别能力有所缺失,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我们可将民乐纳入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与此同时,艺术教师的梯队建设也刻不容缓。学校、社会与各行业专家应协同合作,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培养孩子艺术兴趣的过程中,选拔出天赋出众、能力较强、吃苦耐劳的孩子,进一步推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让良好的发展秩序成为艺术健康传承的基础。

  戒骄戒躁,心静则事成。当前,流量经济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开展艺术创作与研究,诸多艺术作品质量欠佳,仅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为目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关键在于其高质量内容。作为艺术行业从业者,我们需树立坚定的信念,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艺术教育培训行业为例,授课人员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涵盖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刚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能力不足,大部分人缺乏授课经验,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未能深入思考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回归教育初心,从“逐利”转变为“育人”,打造“口碑型”艺术培育机构,优化运营模式,避免盲目扩张、低价引流与恶性竞争等短视行为,获得社会与大众的认可,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促进艺术行业的传播与发展。此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样重要,减少“销售型教师”,让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才是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年轻从业者应放慢脚步,沉下心来,专注于教学内容的深耕,以真诚换取社会价值。

  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生态系统。鼓励多学科跨界融合,持续探索和创作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作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文化艺术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便是不同时期审美偏好的体现。传统文化艺术应顺应时代潮流,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勇于转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我们应不断尝试、修正错误,推陈出新,在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与创新并非相互对立,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增强大众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是我们的精神根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忘历史的坚定信念。

  (作者系新乡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新乡市音乐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