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的田园和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男声四重唱唱响全国“村歌嘹亮”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曙光

  8月16日晚,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星光璀璨。在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活动中,由市音乐家协会选送、市文联推送的教师合唱团男声四重唱组合——牛庆、何贯亚、刘伟伟、孔维昆4位文艺志愿者,代表河南省文联参赛。他们以一首清新动人的《乡间的小路》,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幅恬淡悠远的田园画卷。

  歌声中的志愿服务

  作为市音乐家协会重点培养的文艺志愿服务团队,这支由4位乡村音乐教师组成的男声四重唱组合,多年来始终坚持用音乐服务基层。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教师合唱团团长孟莉萍介绍:“他们不仅专业素养过硬,更是我市文艺志愿服务的标杆。”

  自2016年起,这支男声四重唱组合就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义务辅导当地农民合唱团。近年来,他们坚持到凤泉区李士屯村辅导农民合唱团,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音乐老师”。

  “老乡们最初连乐谱都不认识,现在能完整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了。”何贯亚欣慰地说,他们充分发挥文艺专长,在各自学校建立合唱团,带领同学们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并屡获佳绩。

  多年来,他们的志愿服务足迹遍布新乡:多次参加“周周有戏”活动,为市民送去音乐盛宴;在乡村学校开设公益音乐课;疫情期间,还录制线上合唱教学视频。“音乐不该有门槛儿,我们想使之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刘伟伟说。

  四重唱里的田园牧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清澈的男声和声在夜空中流淌,4个声部交织成细腻和谐的音网。这种特殊的演唱形式,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完美还原了乡村最本真的诗意。

  孟莉萍介绍:“这首改编版的《乡间的小路》对和声要求极高,4个声部既要保持各自的旋律特点,又要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10余年来,这4位来自辉县市不同乡村的文艺志愿者,怀着对歌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一次次排练和演出中不断打磨默契。舞台上,他们用纯净的和声勾勒出太行山脚下蜿蜒的田埂与摇曳的稻浪,将乡村的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讲台与舞台的双重坚守

  这支男声四重唱组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的多重身份——既是辉县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又是新乡市音乐家协会的文艺志愿服务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者。多年来,他们坚持用脚步丈量南太行的山间小路,将音乐送到田间地头。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参加新乡市教师合唱团的常态化排练外,他们每周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四重唱专项排练。放学后的教室、周末的村委会、暑期的文化站,都留下了他们打磨和声的身影。

  “我们唱的不仅是旋律,更是自己对专业、对生活的热爱。”不善言谈的牛庆笑着说。4位老师从《少林少林》的豪迈到《如愿》的深情,用音乐记录着对艺术的热爱,也用文艺志愿服务连接着乡土与艺术。

从志愿服务到全国舞台

此次展演,4位文艺志愿者特意在宣传视频中用河南话录制,凸显了河南的地域特色。“乡间的小路在河南,就该有河南的风味。”孔维昆指着乐谱上的细节解释道。

  演出当晚,4位老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登上舞台。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被他们真挚的表演所感染,现场气氛热烈。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幸福好声音”荣誉称号。

  演出结束后,中国文联特别对他们进行了慰问,深入了解他们的音乐创作和志愿服务经历。此外,孟莉萍和何贯亚还受邀走进“村歌嘹亮”直播间,与著名演员李小萌就文艺志愿服务进行了精彩对谈。

  返程途中,4人已经开始讨论新学期的工作安排和新的志愿服务计划。他们的故事,正如那首《乡间的小路》所唱——没有华丽的铺陈,却让平凡的每一步都踏出悠远的回响。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志愿者,他们正在这条用音乐铺就的小路上,引领着更多人唱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