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安全指南

别让清凉变“惊魂”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泳池是人们消暑纳凉的热门选择。然而,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每年夏季因溺水导致的意外伤亡中,泳池相关事故占比超过30%。掌握泳池安全知识,才能让清凉时光真正安心。

  一、下水前的“必修课”

健康筛查莫忽视:感冒发烧、皮肤病、心脏病患者不宜下水,酒后游泳更会因神经麻痹增加溺水风险。儿童、老年人及体力较弱者,必须有专人全程陪同。

  热身运动要充分:水温通常低于体温,突然入水易引发肌肉痉挛。下水前应做5分钟~10分钟热身运动,活动四肢、拉伸关节,重点活动腿部和腰部肌肉。

  装备检查不能少:佩戴合适的泳帽、泳镜,儿童需穿专业浮力衣(而非充气玩具)。初学者应在浅水区活动,且身边备好浮板等辅助工具。

  二、泳池中的“安全红线”

远离危险行为:追逐打闹、跳水、潜水等行为是泳池事故的主要诱因。多数泳池水深不足3米,跳水可能导致颈椎损伤;深水区与浅水区交界处的台阶,也常因碰撞造成人员骨折。

  警惕“沉默性溺水”:与影视剧中的激烈挣扎不同,现实中溺水多为“沉默式”——受害者无法呼救,仅能小幅挥手,30秒内就可能沉入水中。若发现有人头部前倾、身体直立在水中不动,需立即警惕。

  控制游泳时长:连续游泳超过1个小时易导致体力不支,儿童每20分钟应上岸休息一次。空腹或饱腹后1小时内不宜游泳,避免低血糖或肠胃痉挛。

  三、意外发生时的应对

溺水急救步骤:发现溺水者,立即呼救并使用救生圈、长杆等工具救援,切勿盲目下水。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清除口鼻异物,若无意识无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30次(深度5厘米),配合2次人工呼吸,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抽筋处理方法:小腿抽筋时,保持镇静,用手抓住抽筋侧的脚趾,用力向自身方向拉,同时用另一只手向下压膝盖,帮助伸直腿部;手指抽筋则可反复用力握拳再张开。

  化学伤害应对:泳池消毒水含氯,若不慎入眼,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时,需及时上岸淋浴,涂抹保湿乳液,症状未缓解应就医。

  四、公共场所的安全细节

选择正规泳池时,要查看是否有合格的救生员在岗、急救设备是否齐全、水质是否清澈无异味(余氯浓度应在0.3mg/L~0.5mg/L)。家长带娃时,视线不能离开孩子超过10秒,即使孩子会游泳,也需保持在一臂可及的距离内。

  泳池本应是欢乐的场所,守住安全底线,才能让每一次入水都轻松惬意。 (闫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