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劲吹文明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文明实践篇
农田池塘草地,帐篷烧烤采摘,一种全新的露营休闲生活模式在我市近郊乡村悄然兴起。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超 摄影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晨光熹微,牧野湖畔绿地旁,晨练的老人互相问候中呵护花草树木;公交车厢,年轻人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孩童的乘客让座;十字路口,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文明交通引导牌,守护行人车辆有序通行,这些点滴片段勾勒出新乡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画卷。
近年来,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建设为总抓手,深耕细作精神文明建设沃土,通过阵地筑基、活动铸魂、风尚引领、服务暖心,让文明之花绽放在街头巷尾、融入百姓日常,成为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和最持久的动力。
阵地筑基:打造百姓身边的“精神驿站”
每到农闲时节,卫辉市唐庄镇的田间地头、农舍大院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民间艺人表演的豫剧名段赢得阵阵喝彩,农技专家讲授的种植技巧被村民仔细记录,移风易俗宣传员讲解着乡村文明新风尚......唐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紧贴乡村实际,将活动办到田间地头。“以前农闲大家就凑到一起打牌,现在,文明实践站天天有活动,大家伙儿学本事、看热闹,日子过得充实多了。”村民感慨。
在红旗区洪门镇,文明实践所将理论宣讲台搬到小区广场,一张张小板凳围起“板凳课堂”,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党的惠民政策。“以前听报告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坐在自家楼下听,说的都是咱小区的事,还能当场提意见,这样的宣讲我们都爱听。”退休人员张桂兰已经成为“板凳课堂”的忠实粉丝。两年来,该文明实践所整合辖区资源,与周边3所学校、5家企业共建共享,累计开展技能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180余场,服务群众2.3万人次。
遍布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可不是简单的“活动室”,更是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宣传、健身娱乐等于一体的“精神家园”。
5年来,全市已建成并挂牌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54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3740个,并延伸打造文明实践基地(点)2640个。据统计,这些场所每年开展各类集中性活动4万余场,受益群众200余万人次。
盛夏酷暑,8月3日,位于和谐公园西侧的馨香书坊·新乡日报馆内凉风习习,书香宜人。20多位年龄不一的市民静静阅读,一隅茶吧传出的轻微煮茶声更添宁静。
“在这里看书比家里舒坦,有茶喝,读书氛围浓,让人感觉很惬意。每天来书坊阅读两小时,成了我退休后的生活习惯。”退休教师郑玉芬道出许多市民的心声。这个设在主干道旁、居民小区边占地2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收藏了涵盖政治、文学、科普等12类逾3万册图书,日均接待读者超200人次。“每周的读书分享会、周末的亲子阅读,让书坊静中有动,提升了群众的阅读兴趣。”书坊管理员介绍。
从馨香书坊到农家书屋,从社区服务中心到星罗棋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这些如精神驿站般的温暖空间,正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明、践行文明,成为滋养城市灵魂的重要载体。
风尚引领:文明细节绘就城市底色
“你好,我们店推行‘N-1’点餐模式,你们4个人就餐,建议您点3个菜就够了。”人民路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向顾客介绍餐桌“新规”。“N-1”点餐模式(即点餐数量比就餐人数减一)作为文明餐桌行动的重要内容,已在全市8000余家餐饮单位推行,并配套推出半份菜、小份菜、打包优惠等服务。
“刚开始,有些商家担心影响自己的生意,但后来发现,真诚待客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减少了浪费,反而吸引了更多回头客。”市餐饮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机关单位食堂的变化尤为显著,通过推行按需取餐、“光盘”奖励等措施,餐厨垃圾减少了40%,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显著增强。“现在出去吃饭,剩余饭菜打包不丢人,反而显得素质更高,这都是积极推行文明餐桌行动带来的变化。”市民周先生对此深有感触。
文明餐桌仅是城市新风的一个缩影。
在交通领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悄然发生:早晚高峰时段,市区百余个主要交通路口非机动车等待区的小喇叭,循环播放“不要越线停车”“不要闯红灯”等温馨提示。市民李女士坦言:“以前觉得闯红灯没什么,但被这个声音一提醒,自己就会犹豫,想想那样做确实不文明、不安全,现在看到红灯自然就停下了。”
科技手段也为文明交通赋能,我市在100个路口安装了行人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违章行为会实时显示在路口的大屏幕上;公交车上安装礼让行人监控,对司机的文明驾驶行为进行考核。多措并举下,行人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现象同比大幅下降,斑马线前停车礼让已成为新乡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河南;河南太行之胜,尤在新乡南太行。这方山水因文明旅游更显灵秀。
在八里沟景区,“垃圾不落地”劝导岗的志愿者手持工具随时清理。“我们还在沿途设置了200多个分类垃圾桶,每100米就有一个志愿服务点,为游客提供咨询和帮助。”景区负责人介绍。
如今,游客自觉投放垃圾、不在景区刻画涂鸦、主动遵守游览秩序,文明已与美景交相辉映。
万仙山景区的“文明旅游积分制”深受好评。游客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劝导等活动积累积分,可兑换景区门票或文创产品。“带着孩子来玩,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培养文明习惯,这样的旅游很有意义。”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先生说。据统计,实行“文明旅游积分制”以来,万仙山景区的不文明行为投诉量下降了70%。
从餐桌到路口,从景区到社区,这些看似细微的文明举动,汇聚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最鲜明的文明底色。
精准服务:品牌项目传递文明暖流一碗热饭,一缕烟火,藏着社区最踏实的温暖。
长垣市蒲西街道向阳社区欣达向阳食堂用心打造“家门口的惠民厨房”,为居家老人解决“做饭难”问题。在普惠定价基础上,6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即可办理食堂的“折上折”优惠卡,年龄越大优惠越多,三餐热乎饭吃得省心又省钱。
每逢端午、中秋、腊八等传统节日,食堂还为社区老人备上应时的免费爱心餐,用熟悉的节令味道传递浓浓人情味与社会关爱。不仅如此,食堂的温暖还延伸到奔波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为他们提供8折“暖‘新’套餐”,以实惠抚慰辛劳。
烟火气里藏民生,暖了胃更暖了心。从老人的热汤热饭到劳动者的暖心补给,从日常三餐到节日关怀,向阳社区用最朴素的烟火气诠释“小食堂,大民生”的真谛。
7月23日,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的甜瓜大棚里,石婆千千解志愿服务队队员许敏在藤蔓间穿梭,将掌握的秸秆种植绿宝甜瓜的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乡亲们。如今,“南秦庄甜瓜”以清甜多汁闻名,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这支由129名妇女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坚韧,在矛盾调解、乡风培育、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书写着乡村善治的温暖篇章。这支队伍曾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等多项荣誉,生动诠释着“柔肩担重任”的担当,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鲜活力量。
始于2015年的“爱心小信封”项目,以“一对一”帮扶精准救助困境学生。新乡县小冀镇12岁留守儿童小雨收到了该项目寄来的课外书、文具和鼓励信。“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平时挺孤单的,收到礼物高兴了好几天,还说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小雨的奶奶看到孩子的兴奋劲儿感动不已。截至目前,“爱心小信封”项目已帮助困境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3.2万人次,成为点亮希望的暖阳。
“薯片袋里除了美味零食,还能装满什么?”8月6日,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东娄庄村,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超“有料”的创意课,为他们打开了趣味世界的大门。
暑假期间,全市各县(市、区)开展的“多彩假期、‘艺’路‘童’行”实践活动,正是返乡大学生注入青春活力的通道。4年来,全市累计组织4000余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结合专业特长和基层需求,参与支教、社区治理、乡村规划、政策宣传等工作,为基层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也在服务家乡中实现了个人价值。
在河南省2024年文明实践示范培育项目中,全省118个入选的示范培育项目里,我市入选一类项目3个、二类项目2个、三类项目5个,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截至目前,全市已孵化培育各类文明实践项目1200多个,其中,49个优秀品牌在省级平台得到展示推介。
从聚焦老人用餐的“幸福向阳老来乐”,到播撒希望的“爱心小信封”;从大学生的青春奉献,到各行各业的志愿行动,这些精准化、常态化的品牌项目,如同纽带,将文明的温暖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