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山河热血中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倾听96岁老兵吕坤海的抗战故事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曙光

  时光回溯到80年前,豫北大地烽火一片。

  “我要参军!”1945年初春,一个双肩瘦削的16岁少年来到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以下简称太岳四分区)征兵处。他眼神坚毅,双拳紧攥,要求上前线打鬼子。

  80年后,面对记者的来访,这位96岁的抗战老兵激情回忆饱蘸热血的抗战往事,深情怀念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

  苦难与觉醒:从放牛娃到“娃娃兵”

  1929年3月,吕坤海出生于济源县(现济源市)红土沟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家里6个孩子,他排行老二,因家境穷困,大姐从小被送人。1942年那场大饥荒夺走了他三个弟妹和父母的生命。为养活仅存的弟弟,13岁的吕坤海到地主家当放牛娃,过着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的日子。

  1945年年初,八路军来到济源,吕坤海扔下放牛鞭,义无反顾地参了军。他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穷人才能有活路!

  入伍不久,吕坤海就迎来第一场战斗。当时土匪在南姚村残杀革命干部,16岁的他被编入剿匪突击队。部队连夜奔袭,将土匪老巢围得水泄不通,最终全歼土匪。3天后公审处决土匪时,围观群众拍手称快。这场剿匪战也让“娃娃兵”吕坤海一战成名,也让他更真切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群众的力量。

  黄河伏击战:我军无一伤亡

  1945年5月,吕坤海所在部队接到紧急任务:一支40余人的日军小队正沿着黄河向东逃窜。我们的队伍立即前往堵截,在渡口设伏,并在黄河上游500米处设立瞭望哨,实时监控敌情。

  当日中午,敌船刚靠岸就进入伏击圈。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伏击战仅用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我军无一伤亡!有一个小鬼子逃向村里,躲进当地一家小饭馆抵抗。“那鬼子端着刺刀乱捅,我们操起老乡的打麦叉就扑了上去。”吕坤海回忆道,“我们叉住小鬼子的脖子后,那小鬼子躺在地上叽哩哇啦乱叫......”

  “那一仗打得漂亮!缴获大钢炮1门、轻机枪2挺、手枪1支、步枪30支......”晚年的吕坤海撰写抗战回忆文章时,仍清楚地记得他和战友们的累累战果。

沁阳攻坚战:用生命诠释忠诚

1945年9月底,沁阳攻坚战正式打响。沁阳城作为豫北日伪军最后据点,囤积着数万条军毯及大量武器弹药。日军溃逃后,伪军司令李端章率4000余敌军负隅顽抗,竟在城内搭台唱戏鼓舞士气。

  为解放沁阳城,晋冀鲁豫军区命令太行八分区、太岳四分区抽调主力部队,沁河独立团、豫西特一团、特二团及沁阳独立营等地方武装攻城。行军途中突降暴雨,吕坤海和战士们赤脚在泥泞中跋涉,脚底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30多公里的路走了一整天,整顿好队伍后,晚上8点进入战斗。

  在战斗中,吕坤海遭遇敌军诈降——敌军残部假意投降却趁机焚楼逃跑。“战争非常残酷,我目睹7名战友在登城时因梯子断裂而坠落。”吕坤海说,最惊心动魄的是参与“土坦克”行动,他和3名战友头顶裹着湿毛毡的八仙桌,在敌人眼皮底下挖地道。

  10月1日开始围攻外围据点,经过7天7夜的战斗,先后解放了西王召、泰山庙、北关洋楼、沁河桥等据点,歼敌1300多人,兵临沁阳城下。11月8日,我军对沁阳城发起总攻,经过一夜激战,击毙匪首李端章,伪县长李德基逃窜。11月9日,沁阳城被收复。这场攻坚战共毙敌700余人,俘敌师参谋长以下1278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54挺、大炮5门及汽车、摩托车等大批物资。

  信仰的传承:从战士到革命火种

  抗战胜利后,吕坤海又参加了运城战役、西南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军队和地方工作,但他从未忘记上战场打鬼子的抗战经历,从未忘记抗战中牺牲的战友。

  吕坤海的书桌里珍藏着几枚发锈的勋章。除了发锈的勋章,那段抗战岁月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胸前的伤疤、畏寒的腿脚,都是早年战斗时留下的后遗症。

  “打土匪、刺杀日本兵、护送陈赓将军强渡黄河......”他的儿子吕亚东说,“父亲16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但他很少讲给我们听,这些都是后来看了父亲的回忆录才知道的。”

  在老人的影响下,儿子参军报国,几个子女积极入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父亲主动捐了1000元钱,2021年新乡遭遇特大洪灾,父亲又捐了1000元钱。”吕亚东说,他们兄妹几个自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诲,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跟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做得还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