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细做优,方能有为有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评论员
今年以来,我市把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后举办两期项目签约活动,目前正深入开展与省外高校院所对接洽谈工作。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大部署的生动实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行动,对于加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更好实现城市与高校共兴、产业与人才共荣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在高校院所;产业创新,主体载体在企业。然而,不少辛辛苦苦研发的科技成果,总是躺在实验室里,总是印在论文集中。而企业面对技术难题、转型之困,匹配高校院所往往又缺乏精准性,成本也比较高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题是政府的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企观政、以政助企,从政策支持、对接机制、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立足一域又着眼全国,打出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校企校地合作“组合拳”。
要强化协同。推进校企校地合作,着力点在人才、平台、成果、项目,这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磨砺干部的能力工程,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万万不能达至目标的。无论是在征集需求,还是对接洽谈,都要讲协同,讲协同才能出效率、聚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按照职责分工、既定节点、目标任务,统筹好各方力量,细化实化举措,见行见效落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
要注重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全在于运用,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出“新动能”。要以“地方所需、高校所盼、企业所急”为导向,紧盯发展需求,紧密企业实际,找准结合点、融合点、发力点,把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发展优势,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转化为高校的研究课题,将高校科研项目转化为企业创新成果,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要持续跟踪。签订协议只是合作的第一步,落实协议才孕育生产力、增强竞争力。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攻关、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走过场、搞应付”不能有,“协议一签,万事大吉”要不得。要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坚持长期主义,注重评估调整,切实当好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效合作的“黏合剂”、通畅合作的“润滑剂”,真正让需求侧有供给、供给侧有市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分努力。校企校地合作是锻炼干部、培养干部、发现干部的重要平台,只有干在实处、见到实效、取得实绩,方能不负组织的重托、企业的期待、群众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