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窖文化系列报道

古濉溪的“舌尖密码”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近日,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首个在遗址原址上建成的运河主题博物馆。柳孜运河遗址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遗址。5月18日,位于濉溪县濉溪镇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正式开馆。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掘面积最大、也是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备的酿酒遗址。

  “濉溪柳孜运河遗址出土8艘唐代沉船,沉船上有数十吨陶瓷器皿残件,证明唐宋时濉溪美酒就经过隋唐大运河远销南北。”濉溪县文旅体局党组成员张文杰说。古濉溪为汴河入濉水之口,俗称口子。这里的人们世代酿酒为生,其酒因地得名曰“口子酒”。韩非子周游列国来到濉溪,著有《宋人酤酒》,其中提及“为酒甚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有“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至今当地酒店仍有书写“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

  在唐代,有“斗酒学士”之称的文学家王绩,辞官隐居武里山东麓,即如今的淮北市蔡里一带。他钻研当地人酿酒的技艺,摸索出独特的配酒、酿酒之法,写成著名的《酒谱》,书中所记的酿酒工艺,堪称是濉溪大蒸大回酿酒工艺的起源。

  运河之畔故事多。

  2018年9月,濉溪县北苑风景棚户区改造施工时,发现地下有砖石建筑,当地文物部门勘察后,推测是一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考古发掘,经与民国时期濉溪糟坊位置图比对,判定发掘遗址为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酿酒作坊。

  明万历年间,濉溪日渐繁华,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翰林戴国士夜泊濉水,挥笔写下“橘来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诗篇。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濉溪酒盛景。清晚期至民国,濉溪古城已有72家酒坊,面积合计37万平方米。时代变迁,能见证濉溪酿酒史的痕迹越来越少,这个酿酒作坊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濉溪酿酒史、解读濉溪酒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24年,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建设启动。展示馆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总投资近1亿元,包括遗址展示体验区、多功能展览区和考古基地研学区,目前已面向社会预约开放。笔者在馆内看到,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自西向东分别是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这几个作坊之间界限明确,坊内分为蒸馏区、晾晒区、发酵区、制曲区等,有蒸馏灶、制曲房、曲池、晾堂、发酵池、水井、排水沟等。馆内展出种类多样的窖池,有砖窖、泥窖、砖泥混合窖以及缸窖等,窖泥丰富。

  据《濉溪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濉溪酿酒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随着竞争加剧,各酒坊纷纷外出拓展生意,选择交通发达之地新建酿酒坊,从此,濉溪酿酒技术沿津浦铁路沿线广泛传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坊式生产慢慢淡出历史舞台。1949年,以信源坊、大同聚坊等为前身,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创立,濉溪酒获得新生。1955年,濉溪国营酒厂出产的高档优质白酒,被命名为“濉溪口子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拥有正式品牌名称的中国白酒之一。

  走进位于濉溪县城东关的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宛如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酒文化之旅。口子酒文化博览园按照4A级工业旅游景区标准打造,融合东关厂区、老城酿酒车间、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口子文化街及配套设施等多元区域,发展文化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深厚,风景如画,底蕴醉人!”走进口子酒文化博览园的游客纷纷赞叹。“从美酒溯源到技艺传承,再到陈酒品鉴,博物馆集中展现酒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来自河南濮阳的游客张兰蔻说。

  口子窖酒酿造建筑群是1953年在古酒坊基础上扩建的厂房群,2020年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这些厂房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酿酒技艺的‘活化石’。”口子酒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介绍,“从踩曲到蒸馏,几十道工序全凭手感,这才是传承百年的‘舌尖密码’。”

  眼下,文旅融合的东风,将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口子酒文化博览园串联成线,濉溪古城重建小同聚坊,推出新场景、新体验,打造集酿酒文化深度体验、白酒酿造过程品鉴、研学实践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点。

  “从明清时期的酿酒遗存,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濉溪这片土地始终流淌着中国白酒最本真的基因。”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进表示,口子酒业将始终以“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的姿态,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

  (董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