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绘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校企协同,合作共赢。4月10日,我市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新乡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近300名政府代表、高校负责人、企业高管及科研人员参与。会上,新乡学院共签署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4项,围绕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以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同城共生携手发展

  与新中国同龄,创建于1949年的新乡学院,76年来始终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紧贴我市电池、起重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需求,构建起“校地命运共同体”。

  “学校与地方的关系,不仅是地理上的同城,更是发展上的同频。”新乡学院校长王孝俊在致辞中强调。依托“中原农谷”建设和新乡“8+17+N”产业链布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精准规划3D打印、芯片制造、智慧材料等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形成以7大专业集群为基础,覆盖9大学科门类的产业链新布局。例如,学校开设的全国首个增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已成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人才“蓄水池”。

  产教融合破解难题

  如何让高校资源真正“落地生根”?新乡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课程”等创新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无缝衔接。

  学校与红旗区政府投资3.5亿元共建的新乡3D打印产业园,已吸引拓新药业、河南卫华等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园内,西北工业大学的新材料检测评价中心、清华大学的金属3D打印加工中心相继落成,形成“研发-生产-检测”全链条服务体系。2023年,产业园内企业横向科研合同金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60%的项目直接服务于本地企业。

  “我们与河南卫华共建的研发中心,已攻克多项行业技术瓶颈。”新乡学院机械学院负责人介绍。

  

在科研端,学校以“有组织科研”强化创新支撑。与卫华重机共建的“国家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277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57件,参与制定各类行业标准3项。

  目前,该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的9个现代产业学院中,4个入选省级重点平台。2024年,学校毕业生留豫率达47%,留新率达15%,居驻新高校首位。

  校企校地“双向奔赴”

  校企校地合作如何避免“纸上签约”?新乡学院通过“全员下沉”机制,推动400余名博士以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

  在封丘县,学校博士服务团为102个村庄提供规划编制,帮助当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特派员下沉企业生产一线,助力企业达产增效。在机制设置上,实现高校、企业“双向互聘”,“一师一企”精准对接,打通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让高校智力资源直达企业生产一线,推动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

  “我们的技术痛点,直接对接学校的研发团队。”河南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学校29个科研团队已实现“一个团队对接一条产业链”,企业提需求,学校来攻关,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与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共建的“智能医疗装备联合实验室”,聚焦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与河南百合特种光学研究院合作的“精密光学器件研发项目”,致力于突破光刻机核心部件技术壁垒。活动当天,新乡学院与鼎新药业、银金达集团、乾坤环保等企业签约14个项目,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政府层面,还为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推动校企“双向互聘”。“我们将把企业需求直接带入课堂,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零距离’过渡。”科技副总代表贾蒙博士表示。

  面向未来,新乡学院提出“三层面”行动计划:战略层面,与各县(市、区)建立“需求-成果”双向清单机制,年内实现全域合作覆盖;执行层面,开放54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高能级研发中心;攻坚层面,推动博士团队“包干”产业链关键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

  “高校的使命,是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田野上。”王孝俊表示,这场签约活动不仅是一次资源整合,更是一次发展宣言——新乡学院正以“新新相融、向新而行”的姿态,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