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小院”的文明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获嘉县乡村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
编者按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省委“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重要支撑。去年以来,获嘉县大胆创新、积极作为,通过建设“邻里互助小院”,探索乡村高效能治理新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通讯员 职福利 赵含香
在获嘉县中和镇西街村,52岁的村民陶利红一早便到市场买菜,“中午给来‘小院’的老人们包饺子吃。”
陶利红所说的“小院”,是指西街村的“邻里互助小院”。去年国庆节后,根据获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部署,西街村依托闲置的小学校舍,将之前的“助餐中心”扩建为邻里说事和文化娱乐等一体化的“邻里互助小院”,倡导群众互帮互助,群众烦心事儿有地方说、遇到困难有人帮。
西街村的故事正在被复制,目前,全县已涌现出多个“邻里互助小院”,一扇扇打开的“小院”门后,照见的是乡村文明最温暖的底色。
徐营镇所辖的西街村,距离获嘉县城15公里。记者来到这里,一股充满烟火气、乡土味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散发着浓浓的守望相助、美美与共的邻里情。
“开饭喽!”中午12时,在西街村老年食堂,村民徐喜顺正忙着帮92岁的邻居国金荣打回热乎乎的蒸面条和紫菜蛋花汤。“老人出门不方便,餐厅有饭菜,咱作为邻居,帮着打饭就是个顺手的事儿!”徐喜顺笑着说。
旁边的康检助残室里,67岁的村民徐光平正在全自动按摩沙发上做按摩。“这房间里的康养设施,我们都能免费用。”徐光平笑着说,“党的政策好,这条件搁以前哪敢想!”
老人、孩子吃饭有了着落,青壮年在外工作更安心。在“说事儿区”,村民来“小院”聊聊烦心事,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徐杰说,“邻里互助小院”整合了17间房屋、8个功能区,由“五老”人员参与管理,构建了邻里关爱、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步设立“老年助餐基金会”,为“小院”的持续健康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什么要建“邻里互助小院”?功能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村民来到这里?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到了获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赵婧。
“‘邻里互助小院’是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一次探索,我们想把它建设成村民喜欢去、自愿去的公共空间。”赵婧介绍,“我们通过整合农村闲置资源和各单位职能,建设‘邻里互助小院’,为村民提供助养、助学、助医、助餐、助洁等互助服务,构建事在‘院’中办、难在‘院’中解、情在‘院’中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局面,实现乡村治理与文明实践功能组合效应的最大化。”
记者了解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获嘉县建设的“邻里互助小院”通过“空间再造+服务下沉”双轮驱动,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参与”,村民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二是从“单一功能”转向“复合场景”,集政务服务、文化活动、民生保障于一体;三是从“政府主导”转向“共建共享”,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助,大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
阳光明媚,在中和镇西街村,村民和镇村干部围坐在“邻里互助小院”内,大家面对面,你一问我一答,疑惑解除了,矛盾化解了。
“我们从原来的‘矛调中心’改为现在的‘说事中心’,你别看就改了俩字,村民从心里感觉不一样了。”中和镇党委书记朱佳佳说,一个名字的改变,让村民更愿意到这里来了,不单单是矛盾调解,村里的发展建议、村风民俗都可以在这里谈。“小院”里的活动室也成了老年人的活动中心,打扑克、下象棋等活动吸引了老年人在这里聚集。
据悉,今年,获嘉县计划建成“邻里互助小院”示范村43个,逐步实现全县全覆盖,让村村有“小院”、“院院更温馨”。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四个维度精准发力,探索开展更多类型、更多形式的服务,使‘小院’更有温度、更聚人气。”
从“邻舍相望不相闻”到“小院议事解民忧”,从“各自为政”到“抱团发展”......这场始于“小院”的文明实践,正在获嘉县农村掀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潮,那些在互助中看似微小的善意流转,恰是基层治理最扎实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