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农村学校分层作业的精准设计与多维实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素红 张艳萌 李琳 冯精俊 胡合梅 闫宗哲

  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实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学校作业设计的同质化与低效性问题,本研究构建“动态分层—多元形式—多维评价”的分层作业体系。通过整合乡土资源、建立弹性分层机制及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农村教育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为教育公平与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实践范式。

  一、现实困境:传统作业模式的理论悖论

  当前农村作业设计存在三个矛盾:统一化标准违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忽视学生认知差异;学科本位导向割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导致实践性缺失;结果性评价主导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相悖,弱化过程性价值。这种异化的作业生态既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也加剧教育边缘化危机。

二、体系建构:分层作业的创新实践

(一)动态分层机制

  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构建“课堂表现—学业质量—学习品质”三维评估模型,实施周期性弹性分层。该机制突破静态分层的局限,契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不同潜能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科实施差异化策略:基础层夯实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层强化跨学科思维,创新层培养高阶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形态革新

1.实践性转向:数学建模融入农业生产场景,语文写作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杜威“做中学”理念的生活化表达;

  2.跨学科融合:以主题式学习整合学科知识,如通过园林建筑理解轴对称几何原理,结合朱自清散文赏析与苏州园林美学;

  3.选择权赋能:依据自我决定理论设计模块化作业包,赋予学生自主组合权,培养认知能力与主体意识。

  (三)多维评价重构

建立“教师诊断—同伴互评—自我反思—家长协同”四维评价网络。创新表现评价工具:数学思维过程可视化记录、语文创意写作成长档案袋,将学习轨迹转化为生命成长叙事,契合海德格尔教育哲学的生命性意蕴。三、实践成效:教育生态的重构与

优化

  差异化作业设计缓解了教育焦虑,激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弹性任务供给,学困生获得发展支架,优等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展现创造力,整体学科成绩显著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从知识传授转向生态化教学设计,乡土资源课程开发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形成重构了农村教育支持网络,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未来展望:技术赋能与模式辐射智能时代急需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作业推送系统,实现精准分层。同时应深化跨学科主题课程建设,打造“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等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教育薄弱环节扩散,形成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说明: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分层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JCJYC2325070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