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窖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一方沃土成就一座酒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产地保护 规范标准
口子酒酿造基地位于黄淮平原南侧的淮北平原,处于濉河和溪河交汇处,属温带湿润气候,处于黄淮名酒带核心区域,东经116°23′~117°23′,北纬33°16′~34°14′之间,恰是中国南北方分界处,与世界黄金酿酒区(北纬30°~50°)属同一纬度区域。这里山川温润,土壤肥沃,土壤中上千种有益微生物繁衍至今,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微生物发酵环境,是酿酒的天赐福地。由此催生出始于春秋,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传颂于世的口子窖酒传奇。
2002年,“兼香型”口子窖酒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兼香型白酒品牌。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国家颁发、国际上普遍承认的一项殊荣,指在特定区域内按照传统工艺所生产的产品,其质量、特色或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原产地域。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品有两个特征:一是产品质量高于或优于其他产品,二是具备原产地域特征。
国家质检总局对口子窖酒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历史渊源、自然环境、工艺特点、质量特征、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并征求有关白酒专家之后,授予了口子窖该项国际级殊荣。
人间好酒 自然天赐
酒,为谷物之精华。中华漫长的酿酒史证明,纯粮酿造,正是出品上佳美酒的精髓所在。
濉溪河岸,富裕丰饶,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期长,盛产无公害有机五谷纯粮,颗粒饱满,蕴含着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使得每一滴口子窖酒皆香气馥郁,醇厚优雅。
好水酿好酒。口子窖酒的酿造用水为濉溪流淌千年的地下古泉。淮北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地质构造特殊,土壤渗水性好,多种微量元素被溶解,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形成清洌甘泉。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隋唐“仙指井”至今仍在使用,是古泉地下水系流经之地,故兼有泉水和井水的双重特点:清鉴影,冷透骨,堆杯不流,硬软适中,入口微甘,因而自古享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的赞誉。以如此好水酿出的口子窖酒,自蕴天香。
镇窖之魂 瑰宝天承
“千年老窖万年糟”。始建于元末明初、采用老城花土建造的发酵池至今仍在使用。窖池单个体积约12立方米,3米长、2.5米宽、1.5米深,底部和四周壁上,附着一层厚厚的灰褐色老窖泥。这些数百年的老窖泥中所富集的近千种微生物和独特的微生物菌落,产生浓郁的窖香,这也是口子窖酒独特品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窖池越老,窖龄越长,窖池中的生态系统就越趋兼容并蓄,产酒质量越好。老窖的窖泥湿润肥沃,生态系统兼容并蓄,适宜多种菌群生长,多菌群发酵,窖中承载的几百年来的酿酒微生物,是提升白酒品质和香味的关键,因此“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
“百年活文物”。留存至今的私人酿酒作坊“小同聚”的地下酒窖中,藏有一批珍稀的“活文物”小坛酒,为明末清初时期盛极一时的濉溪口子镇老酒坊所酿,原封珍藏。走进地下酒窖,一段中华酿酒的岁月传奇历历在目,此处被口子窖视为镇窖之宝。除了“小同聚”的老酒窖外,淮北平原地下更深埋着一处秘密宝藏——15个地下窖藏酒库,储酒规模达数万吨之多。在口子酒业,唯有真正的好酒,才有资格被贮藏于此,这数以万吨的窖藏好酒,更成为口子人“真藏实窖”的财富佐证。 (董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