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宋佛张缙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小宋佛村属于翟坡镇,距镇政府西南4.5公里。村子因宋时黄河泛滥冲来一石佛而名之。明末,该村张姓出了一个名人张缙彦,官至兵部尚书,其事流传至今。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亡。此后不久,原明兵部尚书张缙彦闻福王朱由崧在江南立国,遂往投奔。当年七月初三,张缙彦在黄河芝麻口被农民军将领冯国宁盘获。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派锦衣杨英、姚济圣前来押解。七月十七日,拘张缙彦于新乡县城。明旧部秦衍祉、张一方等人闻讯后,调兵数百人入城劫狱。八月初五夜间,双方激战于城内,张缙彦被劫走,一行人逃往太行山一带。
张缙彦(1600年~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自称外方子、大隐、绿居。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明崇祯十六年任兵部尚书。他曾任陕西延安府清间、三原县令,其间因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有功,先后任户部主事,翰林院检讨,兵部给事中、侍郎、尚书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亡后,张缙彦欲投奔江南立国的福王朱由崧未果。清顺治三年(1646年),张缙彦降清,官至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工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1660年),以“诡词惑众”为由,被流放至黑龙江省宁古塔,13年后死于当地。
据县志载:张缙彦聪颖敏捷,广集经典,人称经司,多才多艺,长于绘画,擅长雕塑,尤工诗文。其文词精湛,著作颇丰,著有《新乡县志》《鄘南俭约序》《啸风亭》《五岳名山志》《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燕笺》《依水园文集》《绿居文集》《金刚经疏义》《绿居封事》《铜龙歌》《圣寿寺记》《商麻应召始末》《河朔杀贼本末》等。其所著《宁古塔山水记》为黑龙江省第一部山水志,《域外集》系其汇集历代有关中俄边界之史事而成,至今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80年,哈尔滨史学界成立张缙彦著作研究室,对《宁古塔山水记》和《域外集》进行研究。两部著作在东北学术界和第二届国际明史研讨会上,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
据李兴盛著《东北流人史》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张缙彦见南明大势已去,即赴江南降清。不料清廷以其“逡巡来归”是在江南大定之后,而未加录用,直到清顺治十年二月,才以河南巡抚吴景道等人之荐,授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次年改任浙江左布政使;清顺治十五年二月,为工部右侍郎;清顺治十七年二月,以“不能实心任事”,降补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徽宁道。
当时清廷内部存有南、北党之争。南党以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等为首,北党以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等为魁,他们结党营私,并各依朝内满员(满族官员)以自固。清顺治十七年,刘正宗失势,以罪革职,张缙彦由于党附刘正宗,因此也为言官所劾。次年六月,张缙彦被革职逮讯,八月,御史萧震复劾张缙彦曾降附李自成,十一月,被判处流徙宁古塔。
宁古塔并无塔,这三个字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实为清代城镇名,旧城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新城在今宁安县。《研堂见闻杂记》云:“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流人至半道为虎狼所食,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遣黑龙江之流人,大多安置于此。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二,张缙彦出关,四月十三日至宁古塔。在戍所,他虽然身处逆境,仍流连诗酒,不废风雅,“坐拥万卷,无刻不以诗文为事”。康熙四年(1665年),他集姚其章、吴兆骞、钱威及钱虞仲、方叔、丹委(多为流人),结成“七子之会”。“七子之会”是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也是东北文学史上的佳话,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张缙彦在流放期间还寄情山水,为宁古塔地区的山水做记。他鉴于塞外山水,“询之土人,皆不能名”,于是在登山临水之际,“探奇搜奥”,凡耳目之所及、足迹之所至,无不留心考察,撰成专文。他或记其源流、胜迹,或载其物产、风俗,而山水之无名者,“姑以其地、以其里、以其所居人姓氏名之”,从而撰成了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
比如至今尚在流传的“泼雪泉”一名,就是由张缙彦命名,并于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在该泉附近摩崖石壁上勒石而成的。
同其他许多流人一样,张缙彦出塞的时候,也从关内携带来粮菜或花卉的种子,移植到塞外。张缙彦不仅自己种植,而且还赠给他人栽种。这在注重游牧的清初宁古塔地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后人在追挽张缙彦之诗中写道:“域外群尊五谷神,春秋祭享寄来真。魂游宁古霜天月,习稼还思教稼人。”其中“五谷神”“教稼人”均指张缙彦。
张缙彦生前曾初步辑录其塞外文章为《宁古塔山水记》和散文集《域外集》,卒后由其长子重新搜集、编次、刊刻,此刻本极为罕见。
在戍所,“七子”之一的吴兆骞与他唱和之诗甚多,其中《陪张侍郎坦公游西岭》一诗云:
碧云日暮春缥缈,林壑峨峨照春好。
晴霭遥分雁岭沙,风光欲绿龙山草。
草色萋迷四野开,笑携笋屐共登台。
烟霁碧潭芳树暖,天晴丹嶂夕岚来。
夕岚采翠纷瑶席,岸帻行杯醉佳客。
北海何须怨子卿,东山且自陪安石。
酒罢还传洗玉觞,犊车归路晚苍苍。
欲将折柳羌人笛,吹入春风忆故乡。
春游西岭,风光如画,畅饮既罢,乡思又起。该诗不仅咏春游,而且也借此表达了流人共有的悲哀——乡思!
余秋雨在其《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说:“单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人以上......其中‘名士’‘佳人’的比例不低。”张缙彦就是“名士”中的一员。在流放者中有一名叫丁澎的杭州诗人,他因科场案获罪被流放时,张缙彦作为他的朋友曾来送行,没想到三年后张缙彦也被流放。张缙彦要去的戍所很远,需经过丁澎的住地,两人见面,不禁感慨万千......
临别之时,丁澎送张缙彦诗一首道:“老去悲长剑,胡为独远征? 半生戎马换,片语玉关行! 乱石冲云走,飞砂撼碛鸣。万方新雨露,吹不到边城。”该诗代表了流放者普遍心理。”
东北流人在流放期间,不仅为当地农、商、手工业等作出了贡献,“名士”们还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教育文化传播到那里,全方位地推动这块土地走向了文明。张缙彦在东北流放期间所著的两部著作,虽不能对“走向文明”起决定作用,但著作中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特产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至今仍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所珍爱,是足可永垂史册的。
(地名故事编辑部整理)